儿童焦虑症有哪些表现
儿童焦虑症在情绪、行为、躯体方面均有表现。情绪上过度担忧且易激惹;行为上有回避情境和过度黏人的表现;躯体上存在睡眠问题和无明显器质性病变的躯体不适症状,这些表现与心理发育、压力源、神经递质、依恋关系等多因素相关,且各表现间可能相互影响。
一、情绪方面的表现
(一)过度担忧
儿童焦虑症患儿常常会表现出过度且不切实际的担忧。例如,可能会担心自己或家人的健康状况,即使没有明显的健康问题出现,也会反复思虑。这种担忧会持续较长时间,影响孩子的日常活动,年龄较小的儿童可能无法清晰表达这种担忧,但会通过烦躁、哭闹等情绪表现来体现,随着年龄增长,可能会用言语明确表述对未来不确定性的恐惧,如担心学业成绩、未来的生活等,这与儿童的心理发育阶段以及生活中的各种潜在压力源有关,比如学校的竞争环境、家庭的过度期望等因素可能会强化这种过度担忧的情绪表现。
(二)情绪易激惹
患儿情绪容易变得不稳定,较易被激怒。一点小的事情就可能引发他们强烈的情绪反应,如发脾气、哭闹、争吵等。这是因为焦虑情绪导致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下降,对周围环境的容忍度降低。在生活中,可能只是同伴的一句玩笑话、家长的一次正常提醒,就会让他们大发雷霆,这与焦虑状态下神经递质的失衡等生理因素以及心理上对自身情绪调控能力较弱有关,尤其是处于身心快速发展阶段的儿童,情绪调节机制尚不完善,更容易出现情绪易激惹的情况。
二、行为方面的表现
(一)回避行为
会出现回避一些情境的行为。比如,回避上学,可能是因为担心在学校中遇到社交问题、学习压力等而产生焦虑,从而拒绝去学校;或者回避社交场合,不愿意与同伴交往、参加集体活动等。这种回避行为是孩子试图通过逃避来缓解内心焦虑的一种表现,与孩子对特定情境的焦虑预期有关,当他们预期在某个情境中会体验到焦虑不适时,就会采取回避策略,而长期的回避可能会影响孩子的社会功能发展,阻碍其正常的人际交往和社会化进程。
(二)过度黏人
相较于正常儿童,焦虑症患儿可能会过度黏人。总是希望时刻待在家长身边,不敢独自待着。这是因为他们内心缺乏安全感,通过黏附在亲近的人身边来寻求心理上的安慰和保障。年龄较小的儿童可能表现得更为明显,比如睡觉必须要家长陪伴,不敢自己在房间等,随着年龄增长,这种过度黏人的行为表现形式可能会有所变化,但本质上都是为了缓解内心的焦虑情绪,与孩子的依恋关系以及焦虑状态下对外部支持的强烈需求有关。
三、躯体方面的表现
(一)睡眠问题
常常出现睡眠障碍。表现为入睡困难,孩子躺在床上很长时间都无法平静下来进入睡眠状态;或者睡眠浅,容易被惊醒,稍有动静就会醒来;还可能出现夜间多梦、说梦话等情况。这是因为焦虑情绪会影响孩子的神经系统功能,导致睡眠节律紊乱。长期的睡眠问题又会进一步加重孩子的焦虑情绪,形成恶性循环,对孩子的生长发育、学习效率等都会产生不良影响,尤其是儿童处于身体快速生长和大脑发育的关键时期,良好的睡眠至关重要,而焦虑引起的睡眠问题会严重干扰这一过程。
(二)躯体不适
可能会出现各种躯体不适症状,但医学检查却没有明显的器质性病变。比如,经常说头痛、腹痛、恶心等。这是因为焦虑情绪会导致自主神经功能紊乱,进而引起躯体各系统的不适反应。孩子可能无法明确表达自己的心理焦虑,而是通过躯体的不适来呈现,家长需要注意区分这种躯体不适是否与心理因素相关,及时关注孩子的心理状态,因为长期的躯体不适也会影响孩子的生活质量和身心健康,需要综合考虑心理和生理因素进行干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