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道感染是什么病
胆道感染是胆道系统的感染性疾病,包括胆囊炎和胆管炎等,由胆道梗阻、细菌入侵等引起,有相应症状、诊断方法,治疗包括一般、抗感染、解除梗阻等原则,可通过合理饮食、积极治胆道疾病、增强免疫力等预防。其病因有胆道梗阻、细菌入侵,发病机制是梗阻致胆汁淤积、细菌繁殖引发炎症并恶性循环,不同人群发病机制有差异;临床表现有相应症状和体征;诊断靠实验室和影像学检查;治疗分一般、抗感染、解除梗阻等;预防从饮食、治胆道疾病、增强免疫力等方面着手。
一、胆道感染的定义
胆道感染是指胆道系统发生的感染性疾病,主要包括胆囊炎和胆管炎等,是由细菌等病原体侵入胆道引起的炎症反应。
二、病因与发病机制
1.病因
胆道梗阻:胆道结石、胆道蛔虫等是导致胆道梗阻的常见原因。例如胆道结石可阻塞胆管,使胆汁引流不畅,胆汁淤积,为细菌滋生提供了良好的环境。蛔虫钻入胆道也可造成胆道梗阻,同时将肠道细菌带入胆道引发感染。
细菌入侵:肠道中的细菌可通过胆道逆行感染,如大肠杆菌、克雷伯菌等常见肠道菌是胆道感染的主要致病菌。另外,机体免疫力低下时,细菌也可通过血行感染胆道。
2.发病机制:当胆道梗阻发生后,胆汁淤积,胆道内压力升高,胆汁中的细菌大量繁殖,引发炎症反应。炎症进一步加重胆道梗阻,形成恶性循环,导致胆道感染的发生发展。不同年龄、性别、生活方式及病史的人群,发病机制可能存在一定差异。例如,老年人群由于机体免疫力下降,胆道功能减退,更易发生胆道梗阻及感染;女性由于生理结构特点,胆道蛔虫症相对更易发生;有胆道手术史或胆道疾病病史的人群,胆道结构和功能改变,也增加了胆道感染的风险。
三、临床表现
1.症状
胆囊炎:右上腹疼痛是主要症状,可呈持续性隐痛或阵发性绞痛,疼痛可放射至右肩部或背部。部分患者可伴有恶心、呕吐等消化道症状。病情较重时可出现发热,体温可高达3839℃甚至更高。
胆管炎:除了有腹痛、发热症状外,还可出现黄疸,表现为皮肤、巩膜黄染。严重的胆管炎可出现感染性休克,表现为血压下降、神志改变等。不同年龄段患者表现有所不同,儿童胆道感染时,症状可能相对不典型,易被忽视;老年患者症状可能较为隐匿,发热等表现可能不明显,但病情变化往往较快。
2.体征
胆囊炎:右上腹可有压痛、反跳痛,Murphy征阳性(深压胆囊区,患者因疼痛而突然屏气)。
胆管炎:除了有腹部压痛外,可出现黄疸相关体征,如皮肤瘙痒等。感染性休克时可出现脉搏细速、四肢湿冷等表现。
四、诊断方法
1.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白细胞计数及中性粒细胞比例升高,提示存在感染。
肝功能检查:可出现胆红素升高、转氨酶升高等,反映胆道梗阻及肝脏功能受损情况。
病原学检查:可通过胆汁培养等方法明确病原菌,指导抗生素的选用。不同年龄人群的实验室检查结果参考范围略有不同,儿童的各项指标与成人有差异,需要依据儿童的正常参考范围进行判断。
2.影像学检查
B超:是胆道感染常用的影像学检查方法,可发现胆道结石、胆道扩张等情况,有助于明确胆道梗阻的部位和原因。对于肥胖患者或肠道气体干扰明显的情况,可能影响B超检查效果,需要结合其他检查手段。
CT或MRI:对于B超检查不能明确诊断的患者,可进一步行CT或MRI检查,能更清晰地显示胆道系统的结构,有助于诊断胆道感染及相关并发症。
五、治疗原则
1.一般治疗:包括禁食、胃肠减压,以减轻胆道压力,同时补充水分和营养,维持水电解质平衡。对于不同年龄的患者,营养支持的方式和量需要根据其年龄特点进行调整,儿童需要保证足够的营养摄入以支持生长发育。
2.抗感染治疗:根据病原菌检查结果选用合适的抗生素进行抗感染治疗。在儿童胆道感染中,要特别注意选择对儿童相对安全的抗生素,避免使用可能对儿童生长发育有影响的药物。
3.解除胆道梗阻:对于由胆道结石、胆道蛔虫等引起胆道梗阻的患者,可根据具体情况采用内镜下取石、取蛔虫或手术等方法解除梗阻,恢复胆道通畅。手术方式的选择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年龄、病情等多方面因素。
六、预防措施
1.合理饮食:保持饮食规律,避免高脂肪、高胆固醇食物的过度摄入,以减少胆道结石的形成风险。对于不同年龄段人群,饮食结构有所不同,儿童要保证营养均衡,避免挑食等不良饮食习惯;老年人要注意控制脂肪和胆固醇的摄入。
2.积极治疗胆道疾病:对于有胆道结石、胆道蛔虫等胆道疾病的患者,要积极进行治疗,防止病情进展引发胆道感染。例如,对于胆道结石患者,可根据结石情况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如保守治疗或手术治疗等。
3.增强机体免疫力:保持良好的生活方式,适当运动,保证充足睡眠,以提高机体免疫力。不同年龄人群增强免疫力的方式有所差异,儿童可通过合理喂养、适当户外活动增强免疫力;老年人可通过适度锻炼、合理作息等方式提高免疫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