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豆状核变性症状
肝豆状核变性是一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的铜代谢障碍疾病,由基因突变导致铜蓝蛋白合成减少和胆道排铜障碍引起,好发于儿童和青少年,主要表现为神经系统、肝脏、眼部等症状,诊断需结合临床症状、实验室检查、基因检测等,治疗主要包括低铜饮食、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预后与病情严重程度和治疗时机有关。
肝豆状核变性是一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的铜代谢障碍疾病,由Wilson于1912年首先报道和描述,因此又称为Wilson病。WD的发病机制为基因突变导致ATP7B基因缺陷,引起血清铜蓝蛋白合成减少以及胆道排铜障碍,过量的铜沉积在肝、脑、肾、角膜等处,从而引起一系列症状。WD好发于儿童和青少年,起病隐匿,病情进展缓慢,如不及时治疗,可致残甚至危及生命。WD的临床表现多样,但缺乏特异性,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神经系统症状:这是WD最常见的症状,约占90%。可表现为:
震颤:多为粗大的意向性震颤,可累及四肢、头部、下颌、唇部等,上肢比下肢重,精神紧张时加重,睡眠时消失。
肌肉强直:表现为四肢、颈部、面部的肌肉僵硬,活动不灵活。
运动迟缓:动作缓慢,写字越来越小,如“写字过小征”。
平衡障碍:走路不稳,容易摔倒。
精神症状:可出现注意力不集中、情绪不稳定、易激动、幻觉、妄想等。
癫痫发作:部分患者可出现癫痫大发作或小发作。
2.肝脏症状:约有80%的患者会出现肝脏损害,表现为:
乏力:常为首发症状,可逐渐加重。
食欲减退:恶心、呕吐、腹胀等。
黄疸:皮肤、巩膜黄染,尿色加深。
肝脾肿大:部分患者可触及肝脏或脾脏肿大。
肝硬化:少数患者可发展为肝硬化,出现腹水、食管胃底静脉曲张、脾功能亢进等并发症。
3.眼部症状:约有25%的患者会出现眼部症状,表现为:
角膜色素环(Kayser-Fleischerring):在角膜边缘出现绿褐色或金褐色的色素环,是诊断WD的重要依据。
眼球运动障碍:可出现眼球转动不灵活、不能注视、复视等。
白内障:少数患者可出现白内障。
4.其他症状:还可有肾脏损害、骨质疏松、溶血性贫血等。
WD的诊断主要依靠临床症状、实验室检查、基因检测等。如果怀疑WD,应及时到医院就诊,医生一般会进行以下检查:
1.血清铜蓝蛋白:血清铜蓝蛋白降低是WD的特征性表现,但在疾病早期可能正常。
2.24小时尿铜:24小时尿铜排泄量增加,是诊断WD的重要指标。
3.肝功能:了解肝脏功能是否受损。
4.颅脑MRI:可发现脑内铜沉积的部位和程度,有助于诊断和评估病情。
5.基因检测:检测ATP7B基因的突变,可明确诊断。
WD的治疗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低铜饮食:避免食用含铜高的食物,如动物肝脏、海鲜、坚果等。
2.药物治疗:
驱铜药物:如青霉胺、曲恩汀等,可促进铜的排泄。
保肝药物:可保护肝脏功能。
对症治疗:根据患者的症状进行相应的治疗。
3.手术治疗:如果出现肝硬化、脾功能亢进等并发症,可考虑手术治疗。
WD的预后与病情的严重程度、治疗是否及时有关。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可以改善预后,减少残疾和死亡的发生。
需要注意的是,WD是一种罕见病,容易漏诊和误诊。因此,对于不明原因的神经系统、肝脏、眼部等症状的患者,应高度怀疑WD,并进行相关检查。同时,WD患者需要终身治疗,定期复查,以监测病情变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