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豆状核变性是什么病
肝豆状核变性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的铜代谢障碍病,因ATP7B基因缺陷致铜转运障碍,铜沉积多器官引发症状。发病与基因、铜代谢异常相关,有肝脏、神经等受累表现及角膜KF环体征。诊断靠实验室(血清铜蓝蛋白、尿铜、肝铜测定)和影像(头颅MRI)检查,治疗以驱铜为主,需用合适药物并终身低铜饮食。
一、肝豆状核变性的定义
肝豆状核变性是一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的铜代谢障碍性疾病,主要是由于ATP7B基因发生突变,导致铜转运障碍,使得铜在体内尤其是肝脏、大脑、角膜等组织器官沉积,从而引起一系列临床症状。
二、发病机制相关因素
1.基因因素:由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导致,患者父母多为致病基因携带者,若父母双方均携带致病基因,子代有25%的概率患病,50%的概率为致病基因携带者,25%的概率为正常个体。这种遗传方式在不同性别中无明显差异,但会受到家族遗传背景的影响,有肝豆状核变性家族史的人群患病风险相对增高。
2.铜代谢异常:正常情况下,铜与铜蓝蛋白结合后参与代谢,而患者由于ATP7B基因缺陷,使得铜蓝蛋白合成减少,同时胆道排铜障碍,导致铜在肝脏等器官逐渐沉积。随着病情进展,过多沉积的铜会释放进入血液,进而沉积到脑、肾、角膜等组织,影响相应器官的正常功能。
三、临床表现相关情况
1.肝脏受累表现:
多见于儿童及青少年时期,可表现为乏力、食欲减退、黄疸、肝脾肿大等。长期肝脏铜沉积可能导致肝硬化,进而出现腹水、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等严重并发症。年龄较小的患儿可能因肝脏功能受损明显而影响生长发育,表现为身材矮小、体重不增等;成年患者可能在疾病进展过程中出现上述肝脏相关症状。
2.神经系统受累表现:
锥体外系症状较为突出,如震颤(多为意向性震颤,即做动作时明显,静止时减轻)、肌张力障碍(可表现为面具脸、流涎、肢体扭曲姿势等)、运动迟缓等。神经系统症状会随着病情发展逐渐加重,影响患者的运动功能和生活自理能力,年龄较小的患者可能在运动发育方面落后于同龄人,成年患者则会严重影响其工作和日常生活。
3.角膜KF环:
是肝豆状核变性较为特征性的体征,角膜边缘可见棕绿色或金褐色的色素环,通常需要通过裂隙灯检查发现。这一体征在不同年龄患者中均可出现,儿童患者若能及时进行裂隙灯检查,可有助于早期诊断。
四、诊断相关要点
1.实验室检查:
血清铜蓝蛋白降低是重要的实验室指标之一,正常血清铜蓝蛋白水平约为200400mg/L,患者常低于200mg/L。
24小时尿铜排泄量增加,正常24小时尿铜排泄量小于40μg,患者通常大于100μg。
肝脏铜含量测定是诊断的金标准之一,但为有创检查,肝脏铜含量正常大于250μg/g(干重)可支持诊断。
2.影像学检查:
头颅磁共振成像(MRI)可见双侧豆状核等部位对称性长T1、长T2信号改变,有助于神经系统病变的早期发现和病情评估,不同年龄患者的MRI表现可能有一定差异,但都能为诊断提供辅助依据。
五、治疗相关概述
目前主要的治疗原则是驱铜治疗,常用的驱铜药物有青霉胺等,但具体药物使用需遵循严格的医学规范,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由医生进行评估和选择,治疗过程中需要密切监测患者的肝肾功能等指标。同时,患者需要终身低铜饮食,避免食用含铜高的食物,如动物肝脏、贝类等,以减少铜的摄入,不同年龄患者的饮食控制要求一致,但儿童患者的饮食管理需要家长更加精心地实施,确保患儿摄入低铜饮食以配合治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