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豆状核变性临床表现症状是什么
肝豆状核变性是一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的铜代谢障碍疾病,由基因突变导致ATP7B基因缺陷引起,好发于青少年,男性多于女性,其临床表现多样,根据受累部位的不同可分为神经精神症状、肝脏症状、眼部症状、肾脏症状、心血管症状、血液系统症状、骨骼症状等,治疗主要包括低铜饮食、药物治疗(驱铜药物、保肝药物、对症治疗)和手术治疗。
1.神经精神症状
这是WD最突出且最复杂的临床表现,发生率高达90%。
可在任何年龄发病,通常起病隐匿,病情逐渐进展。
首发症状多为震颤,常始于上肢,尤其是手部,多为意向性震颤,可伴有头部不自主的摆动、言语含糊、吞咽困难、流涎等。
随着病情进展,可出现四肢僵硬、动作迟缓、平衡障碍、行走困难等帕金森样症状。
此外,还可出现精神症状,如情绪不稳、易激动、焦虑、抑郁、幻觉、妄想等。
2.肝脏症状
约80%的WD患者会出现肝脏症状,多在起病数年后出现。
症状可轻可重,轻者可无任何症状,仅在体检时发现肝功能异常;重者可出现肝硬化、腹水、肝性脑病等。
常见的肝脏症状包括乏力、食欲减退、恶心、呕吐、右上腹不适、黄疸等。
3.眼部症状
眼部症状是WD的特征性表现之一,发生率高达70%。
可在疾病的任何阶段出现,但多在神经系统症状出现之前数年。
常见的眼部症状包括Kayser-Fleischer环(KF环)、眼球运动障碍、瞳孔对光反射异常等。
KF环是指在角膜边缘出现的绿褐色或金黄色的环,是由于铜在角膜后沉着所致。
4.其他症状
肾脏损害:可出现蛋白尿、血尿、肾功能异常等。
心血管损害:可出现心律失常、心脏扩大等。
血液系统损害:可出现贫血、白细胞和血小板减少等。
骨骼损害:可出现骨质疏松、骨折等。
需要注意的是,WD的临床表现多样,缺乏特异性,容易漏诊或误诊。因此,对于有家族史、不明原因的肝硬化、神经系统症状、精神症状、眼部症状等患者,应高度怀疑WD,及时进行相关检查,如血清铜蓝蛋白、铜氧化酶活性、24小时尿铜排泄量、颅脑MRI等,以明确诊断。
WD的治疗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低铜饮食:避免食用含铜高的食物,如动物肝脏、海鲜、坚果等,同时应避免使用铜制的餐具。
2.药物治疗:
驱铜药物:常用的驱铜药物有青霉胺、曲恩汀等。
保肝药物:可使用保肝药物,如维生素C、维生素E、还原型谷胱甘肽等,以保护肝细胞。
对症治疗: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可使用抗帕金森药物、抗精神药物等对症治疗。
3.手术治疗:对于有严重肝硬化、门脉高压、脾功能亢进等并发症的患者,可考虑手术治疗,如脾切除术、门腔静脉分流术等。
WD的治疗需要长期坚持,患者应遵医嘱按时服药,定期复查,避免接触铜剂,同时注意饮食和生活方式的调整。此外,WD是一种遗传性疾病,患者的家属也应进行相关检查,以早期发现和治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