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内膜炎是怎么引起的
心内膜炎的诱发因素主要包括感染因素、心脏基础疾病、其他诱发因素三方面。感染因素有细菌感染(草绿色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肠球菌等)及真菌、衣原体、立克次体等其他病原体感染;心脏基础疾病包括瓣膜疾病(先天性心脏病、风湿性心脏病、退行性心脏瓣膜病)和人工心脏瓣膜;其他诱发因素有医源性因素(有创医疗操作)、自身免疫因素(自身免疫性疾病及免疫抑制剂使用)、年龄因素(老年人身体机能和免疫功能下降、儿童先天性心脏病比例高)、生活方式因素(静脉药瘾、长期酗酒、营养不良)。同时,针对不同高危人群给出了定期检查、积极治疗基础病、注意保暖、戒除毒品等预防建议。
一、感染因素
1.细菌感染:细菌是引发心内膜炎最常见的病原体,其中草绿色链球菌是引起自体瓣膜心内膜炎的主要致病菌,常因口腔手术、拔牙等操作,细菌从局部组织侵入血流,进而感染心脏内膜。金黄色葡萄球菌也是重要致病菌,多见于静脉药瘾者和人工瓣膜置换术后患者。静脉药瘾者因使用未严格消毒的注射器,金黄色葡萄球菌可直接进入血液循环,攻击心脏内膜;人工瓣膜置换术后患者,手术过程中若有细菌污染,也易导致感染。肠球菌可从泌尿生殖道、胃肠道感染灶入血引发心内膜炎,对于患有肠道疾病、泌尿系统疾病的人群,感染肠球菌的风险增加,进而可能诱发心内膜炎。
2.真菌、衣原体、立克次体等其他病原体感染:真菌性心内膜炎相对少见,但病情往往较重,常见于长期使用抗生素、免疫抑制剂、静脉留置导管等免疫功能低下的患者。例如,长期住院使用多种抗生素的患者,体内菌群失调,真菌易大量繁殖并进入血液,感染心脏内膜。衣原体、立克次体感染引发的心内膜炎更为罕见,其发病机制可能与病原体在体内的特殊生存方式和免疫反应有关。
二、心脏基础疾病
1.瓣膜疾病:先天性心脏病如室间隔缺损、动脉导管未闭等,由于心脏内存在异常的血流通道,导致血流动力学改变,高速血流冲击心内膜,使心内膜表面受损,容易形成血栓,为细菌等病原体的黏附、生长提供了条件。风湿性心脏病患者的瓣膜存在病变,瓣膜表面不光滑,也增加了感染的风险。老年人的退行性心脏瓣膜病,随着年龄增长,瓣膜结构和功能发生改变,同样易引发心内膜炎。
2.人工心脏瓣膜:人工心脏瓣膜置换术后,瓣膜与周围组织之间存在一定的缝隙,容易形成血栓,细菌可在血栓上生长繁殖。而且人工瓣膜本身作为一种异物,会刺激机体产生免疫反应,降低局部的抵抗力,增加感染的几率。
三、其他诱发因素
1.医源性因素:各种有创医疗操作如心脏导管检查、介入治疗、血液透析等,在操作过程中可能破坏血管和心脏内膜的完整性,使细菌等病原体更容易进入血液循环并感染心脏。例如,在心脏导管检查时,如果消毒不严格,细菌可通过导管进入心脏,引发心内膜炎。
2.自身免疫因素: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等,体内免疫系统功能紊乱,可能会攻击自身组织,包括心脏内膜,导致内膜损伤,增加感染的风险。同时,这类患者常需使用免疫抑制剂治疗,进一步降低了机体的抵抗力。
3.年龄因素:老年人的心内膜炎发病率呈上升趋势,这与老年人身体机能下降、免疫功能减退、常合并多种基础疾病等因素有关。儿童患先天性心脏病的比例相对较高,先天性心脏病是心内膜炎的重要危险因素,因此儿童也属于心内膜炎的高危人群。
4.生活方式因素:静脉药瘾者由于长期通过静脉注射毒品,使用的注射器往往消毒不彻底,容易将细菌带入体内,引发心内膜炎。此外,长期酗酒、营养不良等不良生活方式会削弱机体的抵抗力,增加感染的机会。
温馨提示:对于患有心脏基础疾病的人群,要定期进行心脏检查,积极治疗基础疾病,在进行有创医疗操作前,应告知医生自己的病史,以便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老年人和儿童身体抵抗力较弱,要注意保暖,避免感染,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静脉药瘾者应尽早戒除毒品,以降低心内膜炎的发生风险。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在治疗过程中要密切关注心脏情况,遵循医生的建议合理使用免疫抑制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