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腰扭伤快速治疗方法针灸法
急性腰扭伤针灸治疗选局部阿是穴及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阳胆经穴位,针刺有进针、行针等操作,不同人群有注意事项,针灸疗效好且机制包括调节经络气血等,还可通过休息、康复锻炼、物理辅助等辅助康复
一、选穴原则
急性腰扭伤针灸治疗选穴多以局部阿是穴及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阳胆经穴位为主,依据经络循行选取相关穴位以疏通经络气血。
(一)局部阿是穴
1.位置:即腰部疼痛最明显处的压痛点。
2.作用:阿是穴最能直接反映病痛所在,针刺阿是穴可直达病所,起到疏通局部经络气血的作用,改善局部的气血瘀滞状态,缓解疼痛。
(二)循经选穴
1.足太阳膀胱经穴位
肾俞:位于第2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属足太阳膀胱经,针刺肾俞可调节腰部膀胱经气血,从经络整体调节来缓解腰部扭伤引起的不适。
大肠俞:在第4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腰部扭伤多与腰部肌肉、经络气血阻滞有关,大肠俞是局部相关经络穴位,针刺能疏调腰部气血。
委中:为足太阳膀胱经的合穴,“腰背委中求”,委中穴是治疗腰背部病症的要穴,针刺委中可疏通腰背部经络气血,对于急性腰扭伤引起的疼痛、活动受限等有较好的缓解作用。
2.足少阳胆经穴位
环跳:位于股外侧部,侧卧屈股,当股骨大转子最凸点与骶管裂孔连线的外1/3与内2/3交点处,腰部扭伤时,通过针刺环跳可疏通足少阳胆经气血,从另一条经络途径来调节腰部的气血运行。
二、针刺操作方法
(一)毫针针刺
1.进针手法:阿是穴采用直刺或斜刺,根据痛点的深浅确定进针深度,一般进针0.5-1寸左右;肾俞、大肠俞等穴位,直刺0.5-1.2寸,针刺时要注意避开重要血管神经;委中穴可直刺1-1.5寸,采用提插泻法,使针感向足部传导;环跳穴直刺2-3寸,针尖朝向腰部方向,以患者有麻胀感向足部放射为佳。
2.行针手法:针刺得气后,采用提插捻转手法,局部阿是穴行提插泻法,以加强疏通局部气血的作用;循经穴位可根据病情虚实采用补泻手法,实证用泻法,虚证用补法,一般行针1-2分钟,使针感传导至腰部或下肢。
(二)三棱针点刺放血
对于腰部扭伤局部肿胀明显者,可选用三棱针点刺阿是穴及委中穴,放血数滴,以起到祛瘀通络的作用。点刺前需严格消毒,点刺后用消毒干棉球按压止血。
三、不同人群的注意事项
(一)儿童
儿童由于腰部肌肉、骨骼等发育尚未完全,针灸治疗时应选择更轻柔的针刺手法,进针深度要较成人浅,且要避免儿童紧张不配合,尽量快速准确进针,针刺过程中要密切观察儿童反应,如有不适及时停止操作。
(二)孕妇
孕妇腰部针灸需谨慎,尤其是腰骶部穴位,如肾俞、大肠俞等,针刺可能会引起子宫收缩,有导致流产的风险,一般不建议对孕妇进行腰部急性腰扭伤的针灸治疗,如有需要应在专业医生充分评估风险后,选择非常轻柔且安全的操作方法,进针深度要极浅,且密切观察孕妇反应。
(三)老年人
老年人多伴有不同程度的骨质疏松等情况,针灸时进针要特别小心,避免用力过猛导致骨折等情况,针刺深度不宜过深,行针手法要轻柔,同时要考虑老年人的耐受程度,对于疼痛敏感的老年人可适当调整针刺强度。
四、针灸治疗的疗效及机制
(一)疗效
临床研究表明,针灸治疗急性腰扭伤具有较好的疗效,一般针刺后数分钟内即可缓解腰部疼痛,多数患者经过1-2次针灸治疗后腰部活动受限等症状可明显改善。
(二)机制
1.调节经络气血:针灸通过刺激穴位,可疏通腰部受损经络的气血,使气血运行通畅,通则不痛,从而缓解疼痛。
2.抗炎消肿:针刺可能通过调节机体的炎症因子等,减轻腰部扭伤局部的炎症反应,促进肿胀消退。
3.调节肌肉紧张:针灸可以调节腰部肌肉的紧张状态,缓解肌肉痉挛,改善腰部的肌肉功能,从而恢复腰部的正常活动。
五、辅助康复建议
(一)休息
急性腰扭伤后应适当休息,避免腰部过度活动,卧硬板床休息有助于腰部肌肉的放松和损伤的修复。
(二)康复锻炼
在疼痛缓解后,可进行适当的腰部康复锻炼,如仰卧位挺腹、俯卧位“飞燕式”等锻炼,逐渐增强腰部肌肉力量,提高腰部的稳定性,但锻炼要循序渐进,避免过度劳累。
(三)物理辅助
可配合热敷等物理治疗方法,促进腰部血液循环,辅助针灸治疗更好地缓解症状,热敷时温度不宜过高,避免烫伤皮肤,一般温度保持在40-50℃为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