溶血性贫血是由于红细胞破坏速率增加,超过骨髓造血的代偿能力而发生的贫血,常见原因包括红细胞膜缺陷、红细胞酶缺陷、血红蛋白病等红细胞自身异常,以及免疫因素、感染因素、物理化学因素等红细胞外部因素。
一.红细胞自身异常
1.红细胞膜缺陷
如遗传性球形细胞增多症,红细胞膜骨架蛋白异常,导致红细胞呈球形,变形能力差,易在脾脏等部位被破坏。
2.红细胞酶缺陷
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G6PD)缺乏症较为常见,患者食用蚕豆或服用某些药物后,红细胞因缺乏该酶的保护,易被氧化破坏。
3.血红蛋白病
包括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地中海贫血)等,珠蛋白肽链合成异常,使血红蛋白结构不稳定,红细胞易破裂。
二.红细胞外部因素
1.免疫因素
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机体免疫系统错误地将自身红细胞当作“外来物”攻击,导致红细胞破坏。
2.感染因素
某些病毒、细菌、支原体等感染可诱发溶血,如疟原虫感染引起的疟疾,疟原虫在红细胞内繁殖,破坏红细胞。
3.物理化学因素
大面积烧伤、苯中毒等,会损伤红细胞膜,引发溶血。
出现溶血性贫血相关症状时,应及时就医,明确病因后进行针对性治疗,避免自行用药延误病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