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硬化可引发上消化道出血,主要由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消化性溃疡、急性胃黏膜病变所致。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是肝硬化上消化道出血最主要原因之一,与门静脉压力升高、患者生活方式、年龄及肝硬化病史等相关;消化性溃疡与胃黏膜屏障功能受损、胃酸分泌增加、幽门螺杆菌感染等有关,不同年龄性别患者均可发生,与幽门螺杆菌感染、服用损伤胃黏膜药物及肝硬化本身因素相关;急性胃黏膜病变因门静脉高压致胃肠道淤血、胃黏膜缺血缺氧及肝脏对有害介质代谢减弱引起,与年龄、应激状态、肝硬化失代偿期等相关
一、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
1.发病机制:肝硬化时,门静脉血流受阻,导致门静脉压力升高,进而使食管胃底静脉回流受阻,引起静脉曲张。当曲张的静脉承受过大压力或受到损伤时,就容易破裂出血,这是肝硬化上消化道出血最主要的原因之一。研究表明,在肝硬化患者中,约50%-70%的上消化道出血是由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引起的。
2.相关因素:患者的生活方式中,长期饮酒、进食粗糙坚硬食物等可能损伤曲张的静脉,增加出血风险;年龄较大的患者血管弹性差,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可能性相对更高;有长期肝硬化病史且病情控制不佳的患者,门静脉高压持续存在,静脉曲张更易破裂。
二、消化性溃疡
1.发病机制:肝硬化患者易发生消化性溃疡,可能与胃黏膜屏障功能受损、胃酸分泌增加、幽门螺杆菌感染等因素有关。胃黏膜的防御机制在肝硬化时被破坏,使得胃酸和胃蛋白酶等容易损伤胃和十二指肠黏膜,形成溃疡,溃疡侵蚀血管时可导致出血。
2.相关因素:不同年龄、性别的肝硬化患者都可能发生消化性溃疡出血,有幽门螺杆菌感染病史的患者发生消化性溃疡的概率更高,长期服用非甾体抗炎药等损伤胃黏膜药物的患者也容易诱发消化性溃疡出血,而肝硬化本身导致的胃黏膜微循环障碍等因素也促进了消化性溃疡的发生和出血。
三、急性胃黏膜病变
1.发病机制:肝硬化患者由于门静脉高压引起胃肠道淤血,胃黏膜缺血、缺氧,同时肝脏对某些有害介质的代谢功能减弱,这些因素可导致急性胃黏膜病变,表现为胃黏膜糜烂、出血等,进而引起上消化道出血。
2.相关因素:年龄较大的肝硬化患者身体机能下降,胃黏膜的自我修复能力减弱,更易发生急性胃黏膜病变;患者的生活方式中,应激状态(如严重感染、大手术等)会加重胃黏膜的损伤,增加急性胃黏膜病变出血的风险;长期处于肝硬化失代偿期的患者,胃肠道淤血情况严重,急性胃黏膜病变的发生概率也相应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