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份髌骨脱位术后康复训练方案,涵盖早期(术后02周)、中期(术后26周)、后期(术后6周3个月)三个阶段的康复训练内容,早期包括踝泵运动、股四头肌等长收缩、直腿抬高训练;中期有膝关节屈伸训练、侧抬腿训练、后抬腿训练;后期进行负重训练、平衡训练、本体感觉训练,各阶段训练均针对不同情况患者有相应注意事项,此外还针对儿童、老年、孕妇、肥胖及有其他疾病史等特殊人群给出康复训练的特殊注意点。
一、早期康复训练(术后02周)
1.踝泵运动:通过踝关节的屈伸活动,促进下肢血液循环,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仰卧位,缓慢勾起脚尖,至最大限度保持510秒,然后缓慢放下,再用力绷直脚尖,同样保持510秒,每组2030次,每天34组。对于年龄较大、有心血管病史的患者,运动强度可适当降低,避免引起不适。
2.股四头肌等长收缩:增强股四头肌力量,稳定膝关节。患者仰卧位,绷紧大腿前方肌肉,使膝关节伸直,保持510秒后放松,每组2030次,每天34组。肥胖患者在进行该训练时,可能会因肌肉负担较重而感到困难,可适当延长每组训练的间隔时间。
3.直腿抬高训练:进一步加强股四头肌力量。患者仰卧位,伸直膝关节,缓慢抬起下肢,离床面约1520厘米,保持510秒后缓慢放下,每组1015次,每天34组。对于有膝关节创伤史的患者,训练过程中要密切关注膝关节疼痛情况,若疼痛加剧应暂停训练。
二、中期康复训练(术后26周)
1.膝关节屈伸训练:逐渐增加膝关节的活动度。可使用CPM机辅助训练,初始角度根据患者情况设定,一般从0°30°开始,每天增加10°15°,直至膝关节能弯曲到90°以上。也可进行主动屈膝训练,患者坐在床边,小腿自然下垂,主动收缩肌肉使膝关节弯曲,每组1015次,每天34组。女性患者可能因肌肉力量相对较弱,训练进度可稍慢。
2.侧抬腿训练:增强髋关节外展肌群力量,提高膝关节稳定性。患者侧卧,上方下肢伸直,缓慢向上抬起,离床面约1520厘米,保持510秒后缓慢放下,每组1015次,每天34组。有腰椎病史的患者在训练时要注意保持腰部的稳定,避免加重腰部负担。
3.后抬腿训练:锻炼髋关节伸肌群。患者俯卧位,伸直下肢,缓慢向上抬起,离床面约1520厘米,保持510秒后缓慢放下,每组1015次,每天34组。老年患者进行该训练时,动作要缓慢,避免因平衡能力差而摔倒。
三、后期康复训练(术后6周3个月)
1.负重训练:逐渐增加患肢的负重能力。从部分负重开始,使用双拐或助行器辅助行走,根据患者的耐受情况逐渐增加负重量,直至完全负重。对于体质较弱、年龄较大的患者,负重训练的进度要更加缓慢,避免因过度负重导致关节损伤。
2.平衡训练:提高患者的平衡能力和本体感觉。可进行单腿站立训练,患者双脚与肩同宽站立,然后缓慢抬起一侧下肢,保持身体平衡,每次站立3060秒,每组35次,每天34组。有眩晕病史的患者在进行平衡训练时,要有家人或医护人员在旁陪同,防止摔倒。
3.本体感觉训练:通过在不稳定表面上行走或进行运动,如在平衡垫上站立、行走等,增强膝关节的本体感觉。训练时要注意安全,避免受伤。对于有糖尿病神经病变的患者,由于其本体感觉可能较差,训练难度可适当降低。
四、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儿童患者:儿童的骨骼和肌肉还在发育阶段,康复训练要更加谨慎。训练强度和时间要根据儿童的年龄和身体状况进行调整,避免过度训练影响骨骼发育。同时,要给予儿童足够的鼓励和引导,提高其训练的积极性。
2.老年患者:老年患者身体机能下降,康复训练的耐受性较差。在训练过程中要密切关注患者的身体反应,如出现疼痛、疲劳等不适症状,应及时调整训练方案。此外,老年患者可能合并多种慢性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等,在康复训练前要对这些疾病进行评估和控制。
3.孕妇:孕妇在髌骨脱位术后康复训练时,要特别注意身体的平衡和稳定性,避免摔倒对胎儿造成伤害。训练强度要适当降低,避免过度劳累。同时,要定期进行产检,关注胎儿的发育情况。
4.肥胖患者:肥胖患者由于体重较大,膝关节承受的压力也较大。在康复训练时,要选择合适的训练方式和强度,避免对膝关节造成进一步损伤。可适当增加有氧运动,如游泳等,减轻体重对膝关节的负担。
5.有其他疾病史患者:如患有心血管疾病、呼吸系统疾病等患者,在康复训练前要进行全面的身体评估,制定个性化的训练方案。训练过程中要密切监测生命体征,如心率、血压等,确保训练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