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豆状核变性的临床表现有哪些
肝豆状核变性是一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的铜代谢障碍疾病,由基因突变导致ATP7B基因缺陷引起,好发于青少年,男性多于女性,其临床表现多样,缺乏特异性,主要包括神经系统症状、肝脏症状、眼部症状和其他症状,WD的治疗主要包括低铜饮食、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
1.神经系统症状:
锥体外系症状:常为首发症状,表现为肢体震颤、肌肉强直、运动迟缓、面具脸、吞咽困难、讲话不清等。
锥体系症状:可出现腱反射亢进、病理征阳性等。
小脑症状:可出现共济失调、平衡障碍等。
精神症状:可出现注意力不集中、情绪不稳定、易激动、幻觉、妄想等。
2.肝脏症状:
肝肿大:部分患者可出现肝肿大,质地硬,可有触痛。
肝功能异常:可出现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碱性磷酸酶等升高。
肝硬化:少数患者可发展为肝硬化,出现腹水、脾大等。
3.眼部症状:
K-F环:角膜边缘出现绿褐色或暗棕色的色素环,是WD的特征性表现。
眼球运动障碍:可出现眼球运动不灵活、不能固视等。
4.其他症状:
肾脏损害:可出现蛋白尿、血尿等。
血液系统损害:可出现贫血、白细胞和血小板减少等。
皮肤损害:可出现色素沉着、痤疮、脱发等。
需要注意的是,WD的临床表现多样,缺乏特异性,容易漏诊和误诊。因此,对于有肝豆状核变性家族史、不明原因的肝硬化、锥体外系症状、精神症状等患者,应高度怀疑WD,并进行相关检查,如血清铜蓝蛋白、铜氧化酶活性、24小时尿铜排泄量、颅脑MRI等,以明确诊断。
WD的治疗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低铜饮食:避免食用含铜量高的食物,如动物肝脏、海鲜、坚果等。
2.药物治疗:
驱铜药物:常用的驱铜药物有青霉胺、曲恩汀、二巯丁二酸等。
保肝药物:可使用护肝片、复方甘草酸苷等药物保护肝功能。
对症治疗: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进行针对性治疗,如震颤可使用苯海索,肌肉强直可使用苯扎托品等。
3.手术治疗:对于严重的肝硬化、脾功能亢进等患者,可考虑手术治疗,如脾切除术、门腔静脉分流术等。
WD的治疗需要长期坚持,患者应遵医嘱按时服药,定期复查,避免接触铜剂等。同时,家属应给予患者心理支持,帮助其树立信心,积极配合治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