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产儿视网膜病变有阈值前病变、阈值病变、晚期病变阶段,不同阶段有不同眼底及视力表现;极低出生体重、孕周小的早产儿病变风险更高;需与视网膜母细胞瘤、Coats病等鉴别,视网膜母细胞瘤是先天性眼部肿瘤,Coats病与早产无直接关系,可通过病史及眼底检查鉴别。
一、临床表现阶段划分及对应表现
1.阈值前病变阶段
眼底改变:在出生后数周内开始出现变化,早期视网膜血管未完全发育,周边视网膜血管分布不均匀,可能可见视网膜血管迂曲、扩张等情况。此阶段对于早产儿的孕周、出生体重等因素较为敏感,孕周越小、出生体重越低,发生病变的风险相对越高。例如,孕周小于32周或出生体重低于1500g的早产儿更易进入该病变阶段。
眼部症状不明显:多数早产儿在阈值前病变阶段眼部可能无明显的自觉症状,家长较难察觉,主要依靠眼底筛查来发现异常。
2.阈值病变阶段
眼底特征:视网膜血管进一步异常,出现无血管区,并且周边视网膜开始出现纤维血管增殖。此时视网膜的正常结构被破坏,纤维血管组织可能从周边向中央生长,严重影响视网膜的正常发育。
视力影响初现:由于视网膜病变影响了光线的正常传导和视网膜的感光功能,早产儿可能出现对光线的反应不如正常足月儿灵敏等情况,但由于早产儿不会准确表达视力相关感受,需通过专业检查来评估。
3.晚期病变阶段
眼底严重改变:视网膜可能出现脱离,纤维血管增殖更加严重,形成瘢痕组织。严重的瘢痕组织会牵拉视网膜,导致视网膜广泛脱离,这是早产儿视网膜病变较为严重的阶段。
视力严重受损:如果病变发展到晚期,早产儿的视力会受到严重影响,可能导致失明等严重后果。对于有早产病史的早产儿,定期进行眼底筛查至关重要,以便早期发现病变并进行干预。
二、不同人群(早产儿自身)的特殊表现及应对
1.极低出生体重早产儿
病变风险更高:极低出生体重早产儿(出生体重<1500g)发生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的概率明显高于正常出生体重早产儿。这是因为极低出生体重早产儿的视网膜血管发育更不成熟,更容易出现血管异常和纤维血管增殖等病变。在护理这类早产儿时,需严格按照早产儿护理规范进行眼底筛查,一般建议在出生后4-6周或矫正胎龄32周时开始进行首次眼底检查,之后根据筛查结果定期复查。
2.不同孕周早产儿
孕周越小病变越重:孕周小于30周的早产儿发生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的程度往往更严重。孕周小意味着视网膜血管发育时间更短,尚未发育成熟就面临出生后的氧等环境变化,更易引发视网膜血管的异常增殖等病变。对于孕周小于30周的早产儿,更要密切关注眼底情况,加强随访频率,以便及时发现病变并采取相应措施。
三、与其他疾病的鉴别要点
1.与视网膜母细胞瘤鉴别
发病机制与表现差异:视网膜母细胞瘤是一种先天性眼部肿瘤,多发生于3岁以下儿童。而早产儿视网膜病变是由于早产儿视网膜血管发育异常引起。视网膜母细胞瘤患儿眼底可见白色或黄色的占位病变,可伴有斜视、眼球震颤等表现,而早产儿视网膜病变主要是视网膜血管相关的病变,通过眼底检查可以区分,视网膜母细胞瘤的病变位置和特征与早产儿视网膜病变不同。
2.与Coats病鉴别
病因及表现区别:Coats病又称外层渗出性视网膜病变,多发生于男性青少年。其病因主要是视网膜血管异常,表现为视网膜血管扩张、迂曲,有脂质渗出等。与早产儿视网膜病变不同的是,Coats病的发病与早产无直接关系,发病年龄和病因机制有明显差异,通过详细的病史询问和眼底特征检查可以进行鉴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