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吸性碱中毒是因肺通气过度致二氧化碳排出过多,血浆碳酸浓度原发性降低、pH值升高的酸碱平衡紊乱,发病机制包括呼吸中枢受刺激、低氧血症刺激、精神性因素等,临床表现有神经系统、呼吸系统及其他表现,诊断靠血气分析和病史采集,治疗需治疗原发病、纠正通气过度,特殊人群如儿童、老年人、妊娠期女性有不同注意事项。
一、呼吸性碱中毒的定义
呼吸性碱中毒是指由于肺通气过度使二氧化碳排出过多,导致血浆碳酸浓度原发性降低而引起的pH值升高(>7.45)的酸碱平衡紊乱。正常情况下,人体通过呼吸调节二氧化碳的排出量来维持酸碱平衡,当各种原因导致肺通气过度时,就可能引发呼吸性碱中毒。
二、发病机制
1.通气过度的原因
呼吸中枢受到刺激:如中枢神经系统疾病(脑炎、脑膜炎等)、某些药物(如水杨酸类)可刺激呼吸中枢,使呼吸加深加快,导致二氧化碳排出过多。对于儿童来说,中枢神经系统发育尚不完善,更易因感染等因素引起呼吸中枢受刺激而发生通气过度。比如儿童患病毒性脑炎时,可能出现呼吸性碱中毒。
低氧血症刺激:当机体存在低氧血症时,如高山病、肺部疾病(肺炎、肺气肿等),会通过外周化学感受器刺激呼吸中枢,引起过度通气。在高原地区生活或旅行的人群,由于氧气稀薄,容易出现低氧血症进而引发呼吸性碱中毒。
精神性因素:剧烈疼痛、焦虑、癔症等精神因素可导致呼吸频率加快,通气量增加。例如,一些考试紧张的学生可能会因精神过度紧张出现呼吸性碱中毒。
三、临床表现
1.神经系统表现
轻度患者可能有口周、四肢麻木和针刺感,肌肉震颤等。例如,患者会感觉手指、脚趾部位有异样的感觉。
严重时可出现眩晕、抽搐等。对于儿童,抽搐可能会更频繁且不易控制,因为儿童神经系统发育未成熟,对酸碱平衡紊乱的耐受性较差。
2.呼吸系统表现:患者会有呼吸浅快的表现,这是机体试图通过减少通气来纠正酸碱失衡的一种表现,但往往不能完全纠正。
3.其他表现:还可能出现心悸、胸闷等心血管系统症状,以及原发病的相关表现,如肺部疾病患者会有咳嗽、咳痰等症状。
四、诊断依据
1.血气分析:是诊断呼吸性碱中毒的关键依据。动脉血氧分压(PaO?)可正常或降低,二氧化碳分压(PaCO?)降低,血液pH值升高。例如,血气分析显示PaCO?低于正常范围(正常为35-45mmHg),pH值高于7.45。
2.病史采集:详细询问患者的病史,包括是否有中枢神经系统疾病、肺部疾病、精神因素等,有助于明确呼吸性碱中毒的病因。比如询问患者近期是否有头部受伤史(可能导致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相关的呼吸性碱中毒)。
五、治疗原则
1.治疗原发病:积极治疗引起通气过度的原发病是关键。如果是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引起的,应针对中枢神经系统疾病进行相应治疗;如果是肺部疾病引起的,要对肺部疾病进行治疗等。例如,对于肺炎导致低氧血症进而引起呼吸性碱中毒的患者,要积极控制肺部感染,改善肺部通气和氧合。
2.纠正通气过度:对于通气过度较明显的患者,可以通过纸袋呼吸等方法,让患者吸入自己呼出的二氧化碳,以提高血浆碳酸浓度。但这种方法要谨慎使用,尤其是儿童,要确保操作安全,避免发生意外。比如让患者将纸袋罩在口鼻上,重复呼吸袋内气体。对于严重的情况,可能需要使用药物来抑制呼吸中枢,但要严格掌握药物的使用指征和禁忌证,避免对患者造成不良影响。
六、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儿童:儿童的呼吸系统和神经系统发育尚未成熟,在发生呼吸性碱中毒时,病情变化可能较快。要密切监测儿童的呼吸、心率、神经系统症状等。在治疗过程中,使用纸袋呼吸等方法时要特别小心,防止儿童误吸或发生窒息等意外。同时,对于儿童的原发病要积极治疗,因为儿童的机体代偿能力相对较弱,原发病的控制更为重要。
2.老年人:老年人往往合并有多种基础疾病,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发生呼吸性碱中毒时,要综合考虑其基础疾病情况。在治疗原发病时,要注意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对于老年人的通气过度纠正措施,要温和进行,避免过度纠正导致其他酸碱平衡紊乱等问题。
3.妊娠期女性:妊娠期女性发生呼吸性碱中毒时,要考虑到胎儿的情况。治疗时要谨慎选择治疗方法和药物,避免对胎儿造成不良影响。例如,在使用纸袋呼吸等方法时,要确保孕妇和胎儿的安全,对于原发病的治疗也要权衡对孕妇和胎儿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