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血性心肌病是什么意思
缺血性心肌病是由冠状动脉粥样硬化致长期心肌缺血引发心肌弥漫性纤维化,类似原发性扩张型心肌病的临床综合征。其病因主要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会致心肌缺血进而重构;临床表现有心力衰竭和心律失常等;诊断靠心电图、超声心动图、冠状动脉造影等;治疗包括改善心肌缺血、心脏功能和控制心律失常;预防要靠健康生活方式和控制基础疾病。
一、病因及发病机制
1.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是最主要的病因,粥样斑块的形成导致血管腔狭窄,随着病情进展,狭窄程度逐渐加重,影响心肌的血液供应。例如,当冠状动脉主干或主要分支发生严重狭窄时,心肌的血流灌注明显减少,长期如此就会引发心肌结构和功能的改变。不同年龄人群发生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风险不同,一般随着年龄增长,血管壁发生粥样硬化的概率增加;男性在更年期前患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相关疾病的风险可能高于女性,但更年期后性别差异逐渐缩小。有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生活方式相关疾病史的人群,发生冠状动脉粥样硬化进而发展为缺血性心肌病的风险显著升高。
2.心肌缺血导致心肌重构:心肌长期缺血会触发一系列病理生理变化,引起心肌重构。心肌重构表现为心肌细胞肥大、凋亡,纤维组织增生等,最终导致心脏扩大、心室壁变薄、心肌收缩力下降等,影响心脏的泵血功能。
二、临床表现
1.心力衰竭表现:患者可出现呼吸困难,早期可能在活动后出现,随着病情进展,休息时也可发生,还可伴有乏力、水肿等症状。例如,患者可能逐渐出现双下肢水肿,活动耐力明显下降,原本能爬几层楼,现在走几步路就会气喘吁吁。不同年龄的患者心力衰竭表现可能有所差异,儿童患者可能出现生长发育迟缓等表现;老年患者可能同时合并其他系统疾病,使心力衰竭的表现更不典型。
2.心律失常表现:可出现各种心律失常,如早搏、心房颤动、房室传导阻滞等。心律失常可导致心悸、头晕等症状,严重时可引起黑矇、晕厥等。不同性别患者心律失常的发生情况可能有一定差异,一般来说,女性在某些生理时期心律失常的表现可能与男性不同,但总体上主要根据心律失常的类型和严重程度来影响患者的临床表现。
三、诊断方法
1.心电图检查:可发现心肌缺血的ST-T改变、病理性Q波等,有助于判断心肌缺血的部位和范围。例如,心电图上特定导联出现ST段压低、T波倒置等改变,提示相应区域的心肌缺血。不同年龄患者的心电图表现可能因心肌厚度、心率等因素有所不同,但基本的缺血性改变特征是相似的。
2.超声心动图检查:能评估心脏的结构和功能,如心室壁的运动情况、心室腔的大小、射血分数等。通过超声心动图可以发现心肌肥厚、心室扩大、心肌收缩功能减退等情况。对于特殊人群,如儿童,超声心动图检查需要更加精准操作,以获取准确的心脏结构和功能信息;老年患者可能存在胸廓畸形等情况,会影响超声心动图的图像质量,需要经验丰富的医生进行操作和解读。
3.冠状动脉造影检查:是诊断冠心病的金标准,可直接观察冠状动脉血管的狭窄程度、部位等情况,对于明确缺血性心肌病的病因至关重要。通过冠状动脉造影可以清晰看到哪支冠状动脉发生了粥样硬化狭窄,狭窄程度如何,从而为治疗方案的制定提供依据。
四、治疗原则
1.改善心肌缺血:可通过药物治疗(如硝酸酯类药物等扩张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如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或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等方法,增加心肌的血液供应。药物治疗方面,硝酸酯类药物可以扩张冠状动脉,增加心肌供血,但不同患者对药物的反应可能不同,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调整药物剂量等。介入治疗和旁路移植术则是针对冠状动脉严重狭窄的患者,通过恢复冠状动脉的血流通畅来改善心肌缺血状况。
2.改善心脏功能:使用利尿剂减轻水肿,改善呼吸困难等症状;使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或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RB)等药物抑制心肌重构,改善心脏功能。例如,ACEI类药物可以抑制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延缓心肌重构的进程,但这类药物可能会引起干咳等不良反应,需要密切观察患者情况。
3.控制心律失常:根据心律失常的类型选用相应的抗心律失常药物,如对于心房颤动可选用抗凝药物(如华法林等)预防血栓形成,同时选用控制心室率的药物等。但在选择药物时要充分考虑患者的整体情况,尤其是对于老年患者,药物的相互作用等需要特别注意。
五、预防措施
1.健康生活方式:保持均衡饮食,减少高脂肪、高胆固醇、高盐食物的摄入;适量运动,根据自身情况选择合适的运动方式和运动量,如每周进行至少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戒烟限酒,吸烟和过量饮酒是导致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重要危险因素,戒烟限酒有助于降低患病风险。不同年龄、性别的人群都应遵循健康生活方式的原则,但具体的运动强度等需要根据个体情况进行调整。例如,儿童应保证充足的户外活动和合理的饮食;老年人运动要注意适度,避免过度劳累。
2.控制基础疾病:积极控制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基础疾病。对于高血压患者,要将血压控制在合理范围内;高血脂患者要通过饮食和药物等控制血脂水平;糖尿病患者要严格控制血糖,减少高血糖对血管的损伤,从而降低发生缺血性心肌病的风险。不同基础疾病的患者控制目标可能不同,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个体化的管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