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硬化可致门静脉高压引发侧支循环建立开放、凝血功能障碍、胃黏膜屏障功能受损、食管-胃连接部结构改变,进而易致上消化道出血,特殊人群如老年、儿童、育龄期女性有不同特点,有肝硬化病史者需避免诱发出血因素降低出血风险
一、门静脉高压导致侧支循环建立与开放
肝硬化时,肝脏结构破坏,门静脉血流受阻,导致门静脉高压。为降低门静脉压力,机体代偿性建立侧支循环。其中,食管胃底静脉曲张是重要的侧支循环之一。正常情况下,食管胃底的静脉血经门静脉回流,当门静脉高压时,食管胃底的静脉丛扩张、迂曲,形成静脉曲张。这些曲张的静脉壁薄,容易破裂出血。例如,多项临床研究表明,约50%-80%的肝硬化患者会发生食管胃底静脉曲张,而其中部分患者会因曲张静脉破裂引发上消化道出血。
二、凝血功能障碍
肝硬化患者肝脏合成凝血因子的功能减退,同时脾功能亢进会导致血小板减少,从而引起凝血功能障碍。凝血因子缺乏会使血液凝固过程受阻,当发生上消化道出血时,机体难以有效地形成血栓来止血,使得出血不易停止,进一步加重出血的程度。研究发现,肝硬化患者凝血酶原时间延长、国际标准化比值升高,且血小板计数常低于正常水平,这些都与凝血功能障碍相关,增加了上消化道出血的风险。
三、胃黏膜屏障功能受损
肝硬化患者常存在门脉高压性胃病,这是由于门脉高压导致胃黏膜下血管扩张、淤血,胃黏膜的微循环障碍,进而使胃黏膜屏障功能受损。胃黏膜屏障可以防止胃酸和胃蛋白酶对胃黏膜的侵蚀,当屏障功能受损时,胃酸和胃蛋白酶容易损伤胃黏膜,引起胃黏膜糜烂、溃疡,从而导致上消化道出血。有研究显示,肝硬化患者中门脉高压性胃病的发生率较高,且与上消化道出血的发生密切相关。
四、食管-胃连接部结构改变
肝硬化时,食管-胃连接部的解剖结构发生改变,正常的抗反流机制受到影响。当腹内压升高或其他因素导致胃内压力变化时,容易引起胃内容物反流至食管,反流的胃酸等物质会进一步损伤食管黏膜,增加食管黏膜出血的风险,尤其是在存在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的基础上,更易引发上消化道出血。
对于特殊人群,如老年肝硬化患者,由于其机体功能衰退,凝血功能障碍可能更为明显,发生上消化道出血时病情往往更为严重,需要更加密切的监测和重视;儿童肝硬化患者相对较少,但一旦发生上消化道出血,其治疗和预后也有其特殊性,需遵循儿科安全护理原则,谨慎处理。育龄期女性肝硬化患者在考虑上消化道出血相关问题时,还需兼顾其生育相关的生理特点及可能受到的影响。有肝硬化病史的患者,本身存在上述多种易导致上消化道出血的因素,更应注意避免可能诱发出血的因素,如避免剧烈呕吐、避免进食粗糙坚硬食物等,以降低上消化道出血的发生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