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消化道出血有多种特征性临床表现,包括呕血与黑便(呕血多呈棕褐色咖啡渣样,黑便呈柏油样,不同人群表现有差异)、失血性周围循环衰竭(急性大量失血可致头晕、心慌等,不同年龄人群表现不同)、贫血(出血后出现不同程度贫血,不同性别有一定个体差异)、发热(多数患者24小时内出现低热,持续3-5天,需与基础病发热鉴别)
呕血多呈棕褐色咖啡渣样,这是因为血液经胃酸作用形成正铁血红素。黑便则呈柏油样,是由于血红蛋白中铁与肠道内硫化物结合形成硫化亚铁。上消化道出血量较多时,可能呕出鲜血,黑便也会更稀烂。不同年龄人群表现可能有差异,儿童上消化道出血时呕血或黑便的表现可能因出血量、出血速度及原发病不同而有变化,比如婴儿可能因出血量少而黑便颜色不典型。长期饮酒、有溃疡病史的人群发生上消化道出血时更易出现典型的呕血黑便表现,而有肝脏疾病等基础病史的人群,出血表现可能受基础疾病影响,出血后可能更快出现循环系统症状。
失血性周围循环衰竭
急性大量失血可导致周围循环衰竭,表现为头晕、心慌、乏力,严重时出现冷汗、四肢厥冷、意识模糊等。出血量在短时间内达到一定程度时会迅速出现这些症状,年龄较小的儿童对失血的耐受能力更差,失血后循环衰竭症状出现可能更急更重;老年人本身循环功能可能相对较弱,发生上消化道出血时,即使出血量不是特别大,也更容易较快出现周围循环衰竭表现,因为其机体代偿能力相对较差。
贫血
出血后会出现不同程度的贫血,表现为面色苍白、甲床苍白等。慢性失血者贫血症状可能逐渐出现,而急性大量失血者贫血症状会随失血情况迅速显现,不同性别在贫血表现上可能无本质差异,但女性可能因生理周期等因素对贫血的耐受和表现有一定个体差异,比如本身月经量较多的女性对轻度贫血的耐受可能相对差一些,在发生上消化道出血贫血时可能更易出现不适症状。
发热
多数患者在出血后24小时内出现低热,一般不超过38.5℃,持续3-5天。发热机制可能与血容量减少,周围循环衰竭,导致体温调节中枢功能障碍等有关。对于有基础感染性疾病等病史的人群,发热表现可能需要与其他原因引起的发热相鉴别,比如本身有胆道感染等基础病的患者发生上消化道出血后出现发热,需判断是出血相关发热还是基础感染加重等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