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生期心肌病是怎么回事
围生期心肌病是既往无心血管疾病史,于妊娠最后3个月至产后6个月内首次发生以累及心肌为主的心肌病,多见于30岁左右经产妇,与多种因素有关,有呼吸困难等症状、心脏扩大等体征,依据病史及心电图、超声心动图等检查诊断,一般治疗需休息、低盐饮食等,针对心衰用利尿剂等治疗,部分患者预后较好,部分可进展为难治性心衰危及生命,高龄产妇等特殊情况影响预后需关注
一、定义与发病特点
围生期心肌病是指既往无心血管疾病史,于妊娠最后3个月至产后6个月内首次发生的以累及心肌为主的一种心肌病。其发病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多见于30岁左右的经产妇,可能与妊娠、分娩相关的血流动力学改变、自身免疫、病毒感染等多种因素有关。
二、临床表现
1.症状表现
呼吸困难是常见症状,患者可感到气促,活动后加重,严重时可出现端坐呼吸。还可能出现乏力、水肿,水肿可从下肢开始逐渐向上蔓延,部分患者有咳嗽、咯血等表现,少数患者有肝区疼痛等症状。
从年龄角度看,不同年龄的患者可能在症状出现的急缓及严重程度上有一定差异,年轻患者可能相对起病时症状相对隐匿,但病情发展可能较快;年龄较大的患者可能基础状况相对复杂,症状可能更易被其他基础疾病掩盖。从性别角度,女性在妊娠分娩这一特殊时期发病,与女性妊娠期间生理变化密切相关。
生活方式方面,妊娠分娩过程中的体力消耗、激素变化等是重要的诱发因素,有不良生活方式如孕期吸烟、饮酒等可能增加发病风险。有相关病史的患者,如既往有自身免疫性疾病等病史,可能更易发生围生期心肌病。
2.体征表现
可发现心脏扩大,心尖部可闻及收缩期杂音等。水肿患者可表现为双下肢凹陷性水肿等。
三、诊断依据
1.病史:妊娠最后3个月至产后6个月内发病,既往无心血管疾病史。
2.检查
心电图检查:可出现ST-T改变、心律失常等表现,如室性早搏、心房颤动等。
超声心动图检查:是重要的诊断手段,可见左心室扩大,左心室射血分数降低等心肌收缩功能减退的表现。
心肌损伤标志物检查:部分患者可有脑钠肽(BNP)等升高,提示心肌损伤及心功能不全。
四、治疗原则
1.一般治疗
患者需充分休息,对于有心力衰竭表现的患者,应严格限制体力活动,保证充足睡眠。
饮食方面,要注意低盐饮食,控制液体摄入量,以减轻心脏负担。
2.针对心力衰竭的治疗
可使用利尿剂减轻水肿,如通过促进钠、水排泄来减轻心脏前负荷;使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或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RB)等药物改善心肌重构等,但具体药物选择需依据患者具体情况,不过要遵循循证医学原则选择合适药物。
五、预后情况
部分患者经积极治疗后心功能可改善,预后相对较好;但也有部分患者病情严重,可进展为难治性心力衰竭,甚至危及生命。年龄较大、心功能损害严重等情况可能影响预后。对于特殊人群,如高龄产妇,更要密切关注病情变化,加强监测和治疗,因为高龄本身可能增加心脏负担及疾病进展风险,在护理和治疗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其生理和心理特点,给予更细致的关怀和专业的医疗照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