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梗阻和便秘的区别
肠梗阻是常见外科急腹症,发病因肠腔狭窄等,症状有腹痛等,检查用腹部X线平片等,治疗分非手术和手术;便秘是排便频率减少等,发病与肠道动力等有关,症状有排便困难等,检查靠病史等,治疗靠调整生活方式和药物。
一、定义与发病机制
肠梗阻:是指肠内容物在肠道中通过受阻,是常见的外科急腹症。其发病机制主要是各种原因导致肠腔狭窄、肠管受压或肠壁病变等,使肠内容物的正常运行和通过发生障碍。例如,粘连性肠梗阻多因腹腔手术、炎症等引起肠粘连,导致肠管扭曲、成团,阻碍肠内容物通过;肠套叠则是一段肠管套入与其相连的肠腔内,造成肠腔梗阻。不同年龄人群肠梗阻的病因有所差异,儿童多因肠套叠、先天性肠道畸形等引起,而老年人常见原因有肿瘤、粪石梗阻等。
便秘:是指排便频率减少,一周内排便次数少于2-3次,或排便困难、粪便干结。其发病机制主要与肠道动力不足、肠道菌群失调、排便反射异常等有关。比如,老年人肠道蠕动功能减退,容易发生便秘;长期不良的生活方式,如膳食纤维摄入不足、运动量少等也会增加便秘的发生风险。
二、症状表现
肠梗阻:主要症状为腹痛、呕吐、腹胀、停止排气排便。腹痛多为阵发性绞痛,疼痛部位多与梗阻部位有关;呕吐在梗阻早期为反射性,吐出物为胃内容物,后期可吐出肠内容物;腹胀程度与梗阻部位有关,高位梗阻腹胀不明显,低位梗阻则全腹膨胀明显;停止排气排便提示肠道完全梗阻,但在梗阻早期可有少量排气排便。不同年龄患者症状表现可能有差异,儿童肠梗阻时呕吐出现较早且频繁,腹胀相对不明显;老年人症状可能不典型,腹痛、呕吐等表现可能较轻,但病情变化较快。
便秘:主要表现为排便困难,如排便时间延长、排便费力、粪便干结,可伴有下腹部胀满感、食欲减退等。部分患者还可能出现头痛、头晕等全身症状。不同人群便秘表现略有不同,女性在孕期由于子宫压迫肠道等原因容易出现便秘;老年人因肠道功能衰退,便秘更为常见且症状相对顽固。
三、检查方法
肠梗阻:腹部X线平片是常用检查方法,可发现肠管扩张、积气及多个液平面,有助于诊断肠梗阻及判断梗阻部位。腹部CT检查对于复杂肠梗阻的诊断更有价值,能清晰显示肠壁病变、肠套叠等情况。对于儿童肠梗阻,B超检查较为常用,可用于排查肠套叠等情况。
便秘:一般通过病史询问、体格检查初步判断,还可进行粪便常规、潜血试验等检查排除肠道器质性病变。结肠传输试验可了解肠道通过时间,判断有无肠道动力异常;肛门直肠压力测定可评估肛门直肠的功能状态,有助于诊断出口梗阻型便秘等。
四、治疗原则
肠梗阻:治疗原则是纠正梗阻引起的水、电解质紊乱和酸碱失衡,解除梗阻。对于单纯性肠梗阻,可先尝试非手术治疗,如胃肠减压、补液等;若非手术治疗无效或为绞窄性肠梗阻,则需手术治疗。不同年龄患者治疗方案需个体化,儿童肠梗阻在非手术治疗时要密切观察病情变化,老年人手术耐受性相对较差,需充分评估手术风险。
便秘:治疗以调整生活方式为主,如增加膳食纤维摄入、适量运动、养成良好的排便习惯等。对于经生活方式调整无效的患者,可使用泻药等药物治疗,但需谨慎选择,避免长期依赖泻药。老年人便秘时要注意避免用力排便,以防诱发心脑血管疾病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