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消化道出血有多种症状表现,包括呕血与黑便(呕血棕褐咖啡渣样等,黑便多柏油样,不同年龄人群表现有差异,相关生活方式影响发生风险)、失血性周围循环衰竭(轻中重度表现不同,不同年龄人群耐受及表现不同,相关生活方式影响风险)、贫血相关表现(不同程度及不同年龄人群表现有别,相关生活方式影响)、发热(多数24小时内低热等,不同年龄人群需关注,相关生活方式影响风险)、还有原发病相关表现(不同病因及不同年龄人群表现不同,相关生活方式影响)
一、呕血与黑便
呕血通常为棕褐色、咖啡渣样,这是因为血液经胃酸作用后形成正铁血红素。若出血量大且速度快,呕血可呈鲜红色甚至伴有血块。黑便是上消化道出血较特征性的表现,一般呈柏油样,富有光泽,这是由于血红蛋白中铁与肠道内硫化物结合形成硫化铁所致。对于不同年龄人群,儿童上消化道出血时呕血和黑便的表现可能因出血量和基础状况有所不同,如婴幼儿可能因出血量少而黑便表现不典型;老年人可能因胃肠蠕动较慢等因素,黑便性状可能有所差异。生活方式方面,长期大量饮酒者上消化道出血时呕血黑便的发生风险可能增加,有消化性溃疡病史者出现上消化道出血时呕血黑便的症状更具规律性。
二、失血性周围循环衰竭
轻度出血时,患者可出现头晕、心慌、乏力等症状,这是因为循环血量减少,导致脑部及心脏供血相对不足。中度出血时,除上述症状加重外,可出现脉搏增快,收缩压下降等表现;重度出血时,脉搏细速,甚至摸不到,收缩压显著下降,可低于80mmHg,同时患者可能出现面色苍白、四肢湿冷、意识模糊等休克表现。不同年龄人群对失血性周围循环衰竭的耐受程度不同,老年人本身心肺功能可能有所减退,耐受能力较差,出现相关症状时可能更严重;儿童由于代偿能力相对较弱,失血性周围循环衰竭的表现可能出现得更迅速。生活方式中,长期劳累、营养不良者在发生上消化道出血时,失血性周围循环衰竭的发生风险可能增加,有心血管基础疾病者发生后病情可能更复杂。
三、贫血相关表现
患者可出现面色苍白、乏力、活动后气短等贫血表现。慢性上消化道出血者,由于失血缓慢,机体有一定的代偿,贫血表现可能相对隐匿;急性大量出血时,贫血表现较为明显。不同年龄人群贫血表现有所差异,儿童处于生长发育阶段,贫血可能影响其生长发育,出现发育迟缓等情况;老年人贫血可能加重原有心脑血管疾病的症状,如加重冠心病患者的心肌缺血等。生活方式中,偏食、营养不良的人群发生上消化道出血时贫血表现可能更突出,有血液系统基础疾病者发生上消化道出血后贫血可能更难纠正。
四、发热
多数患者在出血后24小时内出现低热,一般不超过38.5℃,持续3-5天降至正常。发热的机制可能与循环血量减少,周围循环衰竭,导致体温调节中枢功能障碍等有关。对于不同年龄人群,儿童发热时需密切关注,因为儿童体温调节中枢发育不完善,低热也可能提示病情变化;老年人发热时要警惕是否合并有其他感染等情况。生活方式中,免疫力低下者发生上消化道出血后发热的风险可能增加,如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者。
五、其他表现
原发病相关表现,如消化性溃疡引起的上消化道出血,可能伴有周期性上腹部疼痛;肝硬化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者,可能有肝硬化的其他表现,如腹水、黄疸、脾大等。不同年龄人群原发病相关表现有所不同,儿童消化性溃疡相对少见,若出现上消化道出血需考虑其他病因;老年人肝硬化相关表现可能不典型,容易被忽视。生活方式中,有长期酗酒史者肝硬化相关上消化道出血的风险高,且原发病表现可能不典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