扩张型心肌病是什么意思
扩张型心肌病是一类以左心室或双心室扩大伴收缩功能障碍为特征的心肌病,病因有遗传、感染、中毒等;病理生理改变主要是心室扩大、收缩功能减退及心室重构;临床表现早期可能无症状,进展后有呼吸困难等症状及相应体征;诊断靠影像学和心电图检查;治疗包括一般、药物、器械治疗;预后差异大,受多种因素影响
一、病因方面
遗传因素:约20%-35%的扩张型心肌病患者有家族遗传背景,某些特定的基因突变可导致心肌结构和功能异常,进而引发扩张型心肌病。不同年龄段的人群都可能因遗传因素患病,若家族中有相关病史,后代患扩张型心肌病的风险相对增加。
感染因素:病毒感染是较为重要的因素,如柯萨奇B病毒等。病毒可直接损伤心肌细胞,也可通过免疫反应间接导致心肌损害,从而引发扩张型心肌病。任何年龄段都可能因病毒感染患病,儿童和青壮年相对更易在感染病毒后诱发该疾病。
中毒因素:长期接触某些有害物质,如酒精、某些化疗药物等,可能损伤心肌,增加患扩张型心肌病的风险。长期大量饮酒的人群,随着饮酒时间和量的增加,患扩张型心肌病的可能性逐渐升高;接受某些具有心脏毒性化疗药物治疗的患者,在治疗过程中或治疗后可能出现心肌受损,进而发展为扩张型心肌病。
二、病理生理改变
主要表现为心室扩大,心肌收缩功能减退,心输出量减少。随着病情进展,可出现心室重构,即心肌纤维增粗、心肌细胞外基质增加等,进一步加重心脏功能的恶化。不同年龄、性别的患者,由于身体机能和基础状况不同,心室重构的速度和程度可能有所差异。例如,老年患者身体机能衰退,心室重构可能相对更缓慢但长期累积影响大;年轻患者可能心室重构进展相对较快。
三、临床表现
症状:早期可能无明显症状,随着病情发展,逐渐出现呼吸困难(劳力性呼吸困难、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等)、乏力、水肿(双下肢水肿等)、活动耐力下降等。不同年龄段患者表现可能有所不同,儿童患者可能表现为生长发育迟缓、活动后气促等;成年患者主要以呼吸困难、乏力等为常见表现。
体征:可闻及心音减弱,心脏扩大,可伴有心律失常相关体征,如心律不齐等。
四、诊断方法
影像学检查:超声心动图是诊断扩张型心肌病的重要手段,可发现心室扩大、室壁运动弥漫性减弱等;心脏磁共振成像(CMR)也有助于评估心肌病变范围和程度等。不同年龄患者进行超声心动图检查时,操作和图像解读需考虑年龄因素对心脏结构和功能的影响。
心电图检查:可发现各种心律失常,如室性早搏、心房颤动等。
五、治疗与管理
一般治疗:患者需注意休息,避免劳累,限制体力活动。不同年龄患者的休息和活动限制程度需根据病情调整,儿童患者可能需要更多的生活照顾和活动限制以保证心脏功能恢复;老年患者要根据自身身体状况适度调整活动量。
药物治疗:常用药物包括利尿剂(减轻水肿)、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或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RB)(改善心室重构)、β受体阻滞剂(减慢心率、改善心肌重构)等,但具体药物选择需遵循循证医学原则,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合理选用,避免不恰当用药对患者造成不良影响。
器械治疗:对于病情严重的患者,可能需要植入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设备或植入式心脏复律除颤器(ICD)等。
六、预后情况
扩张型心肌病的预后差异较大,部分患者病情进展缓慢,而部分患者病情进展迅速,可出现心力衰竭、心律失常等严重并发症,甚至危及生命。影响预后的因素包括患者年龄、基础身体状况、是否及时规范治疗等。年轻患者相对老年患者可能有一定的预后优势,但也需积极治疗;基础身体状况良好、能严格遵循治疗方案的患者预后相对较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