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肾衰竭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原发性肾脏疾病中肾小球肾炎如IgA肾病可致慢性肾衰竭,肾病综合征中难治性类型会加速肾小球硬化;继发性肾脏疾病里糖尿病肾病因高血糖损伤肾小球,高血压肾损害由长期高血压引发,系统性红斑狼疮性肾炎与免疫紊乱相关;遗传性肾脏疾病多囊肾有囊肿压迫肾实质,Alport综合征具血尿等特征且男女发病及病情进展有差异,这些肾脏疾病均可逐渐发展为慢性肾衰竭
一、原发性肾脏疾病
1.肾小球肾炎:多种类型的肾小球肾炎可逐渐进展为慢性肾衰竭。例如IgA肾病,它是最为常见的原发性肾小球肾炎,在我国慢性肾衰竭患者中,由IgA肾病导致的比例较高。其发病机制与免疫复合物沉积在肾小球系膜区等多种免疫相关因素有关,免疫反应持续损伤肾小球结构和功能,随着病情迁延,肾小球逐渐硬化、肾小管间质纤维化,最终发展为慢性肾衰竭。不同年龄段均可发病,男性相对多见,常与上呼吸道感染等诱因相关,上呼吸道感染后可诱发血尿等症状加重,进而影响肾脏长期预后。
2.肾病综合征:大量蛋白尿、低蛋白血症、高脂血症和水肿为主要表现的肾病综合征,如果是频繁复发或激素依赖等难治性肾病综合征类型,病情容易反复活动,肾脏持续受到损伤。病理类型如微小病变型肾病在儿童相对多见,而膜性肾病等在中老年更常见,长期的大量蛋白尿使得肾小球滤过负担加重,肾组织处于高滤过状态,会加速肾小球硬化进程,最终引发慢性肾衰竭。
二、继发性肾脏疾病
1.糖尿病肾病:糖尿病患者病程较长且血糖控制不佳时,容易并发糖尿病肾病。高血糖状态下,肾小球内高灌注、高滤过,糖基化终产物沉积等多种因素损伤肾小球毛细血管壁和肾小球基底膜。随着病情发展,从微量白蛋白尿逐渐进展到大量蛋白尿,进而出现肾功能减退。糖尿病肾病在糖尿病患者中的发生率较高,一般病程超过10年的糖尿病患者就有较高风险发生糖尿病肾病,且男性和女性患病风险无明显性别差异,但合并高血压等其他疾病时会加速病情进展。
2.高血压肾损害:长期高血压使得肾小球内囊压力升高,肾小球纤维化、萎缩以及肾动脉硬化。良性小动脉性肾硬化症是高血压肾损害的常见类型,患者多有长期高血压病史,一般高血压病程达到10-15年以上时可能逐渐出现肾损害表现。开始时可能仅有夜尿增多等肾小管功能受损表现,随着病情进展,肾小球功能也会受到影响,血肌酐升高等,最终发展为慢性肾衰竭,男性和女性在高血压基础上发生肾损害的风险无显著差异,但高血压控制不佳的患者风险更高。
3.系统性红斑狼疮性肾炎:系统性红斑狼疮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好发于育龄女性。当累及肾脏时即为系统性红斑狼疮性肾炎,其发病与自身抗体产生、免疫复合物沉积等免疫紊乱有关。肾脏病理表现多样,从轻微病变到严重的肾小球硬化等不同情况,病情活动时会出现血尿、蛋白尿等加重,病情迁延不愈可逐渐进展为慢性肾衰竭。女性患者明显多于男性,发病年龄多在育龄期,疾病活动期需要积极控制自身免疫反应以延缓肾脏病变进展。
三、遗传性肾脏疾病
1.多囊肾:这是一种遗传性疾病,包括常染色体显性多囊肾和常染色体隐性多囊肾,其中常染色体显性多囊肾较为常见。患者肾脏出现多个囊肿,囊肿逐渐增大,压迫肾实质,破坏肾组织,影响肾脏的正常结构和功能。常染色体显性多囊肾通常在30-50岁左右开始出现症状,但也有较早或较晚发病的情况,家族中有此类患者的人群需要密切监测肾脏情况,该病男女发病机会均等。
2.Alport综合征:主要是由于基因突变导致的遗传性肾病,以血尿、进行性肾功能减退、感音神经性耳聋和眼部异常为特征。男性患者病情进展相对较快,女性患者病情相对较轻但也可能逐渐发展为慢性肾衰竭,发病年龄多在儿童期或青少年期,家族中如有类似患者,其他成员需要进行基因检测等筛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