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肾衰竭患者如何保护肾脏
慢性肾衰竭患者需从控制基础疾病(高血压、血糖)、饮食管理(蛋白质、盐、磷摄入)、避免肾损伤因素(肾毒性药物、感染)、定期监测(肾功能、尿常规)等方面进行综合管理,以延缓病情进展,不同年龄患者在各方面有不同注意要点。
一、控制基础疾病
1.高血压管理:慢性肾衰竭患者常合并高血压,高血压会加重肾脏损害。应定期监测血压,一般建议血压控制在130/80mmHg以下。可通过生活方式调整(如低盐饮食,每日盐摄入应<6g)及合理选用降压药物来控制血压,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或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RB)类药物,这类药物除了降压外,还能减少尿蛋白,保护肾脏,但需注意监测血钾及肾功能变化,对于双侧肾动脉狭窄、高钾血症患者禁用。不同年龄、性别的患者在药物选择上可能有差异,比如老年患者可能需要更谨慎地选择药物以避免低血压等不良反应。
2.血糖控制:合并糖尿病的慢性肾衰竭患者,高血糖会加速肾脏病变进展。应严格控制血糖,通过饮食控制、适当运动及合理使用降糖药物(如胰岛素等)使血糖达标,糖化血红蛋白应尽量控制在7%以下。不同年龄的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目标略有不同,儿童患者需更关注避免低血糖发生,同时要考虑其生长发育对饮食和药物的特殊需求。
二、饮食管理
1.蛋白质摄入:根据肾功能分期调整蛋白质摄入量。早期慢性肾衰竭患者可适当限制蛋白质摄入,以优质蛋白为主,如瘦肉、鱼类、鸡蛋、牛奶等,每日蛋白质摄入量约0.6-0.8g/kg体重;晚期患者蛋白质摄入需进一步严格控制,同时适当增加必需氨基酸的补充。这是因为过多的蛋白质摄入会加重肾脏负担,而优质蛋白可以在满足机体营养需求的同时减少含氮代谢废物的产生。不同年龄的患者对蛋白质的需求不同,儿童处于生长发育阶段,蛋白质摄入需在保证营养的基础上兼顾肾功能情况。
2.低盐饮食:每日盐摄入应控制在3-5g以内,避免食用咸菜、腌制品等高盐食物。高盐饮食会导致水钠潴留,加重高血压和水肿,进而加重肾脏损害。无论是哪个年龄段的患者,都应严格遵循低盐饮食原则,女性在孕期等特殊时期也不例外,但要注意保证营养均衡。
3.控制磷摄入:减少含磷高的食物摄入,如动物内脏、坚果、海鲜等。因为慢性肾衰竭患者排磷减少,高磷血症会引起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等并发症,进一步损害肾脏。可通过食用磷结合剂来帮助控制血磷水平,但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不同年龄患者使用磷结合剂时要考虑其药物代谢等差异。
三、避免肾损伤因素
1.避免使用肾毒性药物:如非甾体类抗炎药(NSAIDs)、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等。这些药物可能直接损伤肾小管上皮细胞,导致肾功能恶化。在使用任何药物前,患者应告知医生自己患有慢性肾衰竭,由医生评估药物的肾毒性风险后选择合适的药物。儿童患者由于肾脏发育尚未完全成熟,更要严格避免使用肾毒性药物,用药时需格外谨慎。
2.预防感染:感染会加重机体的炎症反应,可能诱发或加重慢性肾衰竭。患者应注意个人卫生,保持居住环境清洁,适当锻炼以增强体质,在感染流行季节尽量避免去人员密集场所。一旦发生感染,应及时就医治疗,选择对肾脏影响小的抗感染药物。不同年龄患者的感染预防措施略有不同,老年患者免疫力相对较低,更要加强防护。
四、定期监测
1.肾功能监测:定期检测血肌酐、尿素氮等指标,了解肾功能变化情况。一般建议每3-6个月检测一次。通过肾功能监测可以及时发现肾功能的恶化情况,以便调整治疗方案。儿童患者由于生长发育,肾功能指标可能会有一些生理性波动,监测时需结合年龄相关的正常参考值来综合判断。
2.尿常规监测:观察尿蛋白、红细胞等指标的变化,尿蛋白的多少反映了肾脏受损的程度。定期进行尿常规检查有助于早期发现肾脏病变的进展。不同年龄患者的尿常规表现可能不同,女性在月经期等特殊时期尿常规结果可能会有生理性改变,需注意区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