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肾衰竭的治疗方案
慢性肾衰竭的治疗包括基础治疗、并发症治疗和替代治疗。基础治疗有饮食管理(限制蛋白、钠盐、磷摄入,保证热量)和控制血压(目标血压及常用药物,注意监测);并发症治疗包括纠正贫血(用促红细胞生成素、补铁)、钙磷代谢紊乱及肾性骨病治疗(补维生素D、用磷结合剂);替代治疗有血液透析(个体化血管通路)、腹膜透析(防腹膜炎,不同年龄有差异)、肾移植(供肾有限,需长期用免疫抑制剂,注意不良反应及儿童特殊情况)
一、基础治疗
1.饮食管理:
限制蛋白质摄入,根据肾小球滤过率(GFR)调整蛋白质摄入量,一般低蛋白饮食可延缓慢性肾衰竭进展,对于GFR在10-30ml/min的患者,蛋白质摄入量约0.6g/(kg·d),其中优质蛋白占50%以上。同时要保证热量摄入,可食用淀粉、糖类等。
控制钠盐摄入,一般建议每日钠盐摄入小于3g,对于合并水肿、高血压的患者更需严格限制,因为高钠摄入会加重水肿和高血压,而高血压是慢性肾衰竭进展的重要危险因素,不同年龄、性别患者对钠盐的耐受有所不同,但总体都应遵循低钠饮食原则。
控制磷摄入,磷摄入过多会引起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等并发症,可食用含磷低的食物,如精制谷类,同时可使用磷结合剂,但需谨慎选择,尤其要考虑特殊人群情况,如儿童对磷结合剂的耐受性和代谢情况与成人不同。
2.控制血压:
目标血压一般为收缩压小于130mmHg,舒张压小于80mmHg,但需根据患者年龄、基础疾病等调整。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和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RB)是常用药物,这类药物不仅能降压,还能减少尿蛋白,延缓肾功能恶化,但要注意监测血钾及肾功能变化,对于老年患者,需更密切监测肾功能,避免因药物导致肾功能急剧下降。
二、并发症治疗
1.纠正贫血:
应用促红细胞生成素(EPO)治疗,慢性肾衰竭患者常因肾脏产生促红细胞生成素减少而出现贫血。使用EPO可改善贫血状况,但要注意监测血红蛋白水平,根据血红蛋白上升情况调整剂量。对于儿童患者,使用EPO时需严格遵循儿科用药标准,密切监测生长发育等情况。
补充铁剂,多数慢性肾衰竭贫血患者存在缺铁情况,需补充铁剂,如静脉铁剂或口服铁剂,但口服铁剂可能引起胃肠道反应,需根据患者耐受情况选择,对于老年患者胃肠道功能较弱,可能更适合静脉铁剂。
2.钙磷代谢紊乱及肾性骨病的治疗:
补充维生素D,慢性肾衰竭患者常存在维生素D缺乏,可补充活性维生素D,如骨化三醇等,但要注意监测血钙、血磷水平,避免维生素D过量导致高钙血症等并发症。对于不同年龄患者,维生素D的补充剂量和监测指标有所差异,儿童对钙磷代谢和骨发育影响更大,需更谨慎调整维生素D剂量。
磷结合剂的使用,如碳酸钙等,可结合食物中的磷,减少磷的吸收,控制血磷水平,但其使用需根据患者血磷情况调整,同时要考虑患者的胃肠道功能等因素,老年患者胃肠道功能减退,可能影响磷结合剂的吸收和代谢。
三、替代治疗
1.血液透析:
适用于肾功能严重不全的患者,通过血液透析机清除体内代谢废物、多余水分及纠正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紊乱。对于不同年龄患者,血液透析的血管通路选择和透析方案需个体化,儿童患者建立血管通路相对困难,需选择合适的血管通路方式,如中心静脉置管等,但要注意减少感染等并发症风险。
2.腹膜透析:
利用腹膜作为半透膜,通过腹腔内的透析液交换来清除体内毒素和多余水分。腹膜透析对血流动力学影响小,更适合一些心血管功能不稳定的患者,如老年患者。但腹膜透析需注意腹膜炎等并发症的预防,不同年龄患者腹膜炎的发生率和处理方式有所不同,儿童患者发生腹膜炎时治疗更需谨慎,要考虑儿童的生理特点和药物代谢情况。
3.肾移植:
是治疗慢性肾衰竭最有效的方法,但供肾来源有限。肾移植后需长期服用免疫抑制剂,如他克莫司、环孢素等,要注意免疫抑制剂的不良反应,如感染、肿瘤发生等风险,不同年龄患者对免疫抑制剂的耐受性和不良反应表现不同,儿童患者长期服用免疫抑制剂还可能影响生长发育,需密切监测生长指标并调整治疗方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