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肾衰竭分期
慢性肾衰竭依据肾小球滤过率(eGFR)分为5期。1期eGFR≥90ml/(min·1.73m2),肾脏结构和功能可能异常但多无症状;2期eGFR在60-89ml/(min·1.73m2),代偿功能下降,可能夜尿增多;3期分为3a期(eGFR45-59ml/(min·1.73m2))和3b期(eGFR30-44ml/(min·1.73m2)),有非特异性症状,需控饮食等;4期eGFR在15-29ml/(min·1.73m2),症状明显,特殊人群有不同严重问题;5期eGFR<15ml/(min·1.73m2)即尿毒症期,有严重全身多系统症状,需依人群选择治疗方式。
慢性肾衰竭依据肾小球滤过率(eGFR)分为5期。1期eGFR≥90ml/(min·1.73m2),肾脏结构和功能可能异常但多无症状;2期eGFR在60-89ml/(min·1.73m2),代偿功能下降,可能夜尿增多;3期分为3a期(eGFR45-59ml/(min·1.73m2))和3b期(eGFR30-44ml/(min·1.73m2)),有非特异性症状,需控饮食等;4期eGFR在15-29ml/(min·1.73m2),症状明显,特殊人群有不同严重问题;5期eGFR<15ml/(min·1.73m2)即尿毒症期,有严重全身多系统症状,需依人群选择治疗方式。
1期:肾小球滤过率正常或升高,eGFR≥90ml/(min·1.73m2)。此阶段肾脏的结构和功能可能已有异常,但肾脏仍能较好地维持体内环境稳定,多数患者可能无明显临床症状,部分患者可能仅有轻微的乏力等非特异性表现。对于不同年龄人群,儿童和青少年的1期慢性肾衰竭可能因先天性肾脏发育异常等原因导致,需密切监测肾功能变化;老年人群可能因慢性肾炎、糖尿病等基础疾病逐渐发展至此阶段,要关注基础疾病的控制。在生活方式上,需保持健康的饮食和适量运动,避免加重肾脏负担的因素,如过度劳累、滥用肾毒性药物等。
2期:肾小球滤过率轻度下降,eGFR在60-89ml/(min·1.73m2)。肾脏的代偿功能开始有所下降,患者可能仍无明显的肾衰竭相关典型症状,部分患者可能出现夜尿增多等表现。对于女性患者,要注意在妊娠期等特殊时期对肾功能的影响,可能需要更密切地监测eGFR变化。生活方式上继续保持良好的习惯,同时要定期复查肾功能等指标。
3期:肾小球滤过率中度下降,又分为3a期和3b期,3a期eGFR在45-59ml/(min·1.73m2),3b期eGFR在30-44ml/(min·1.73m2)。此阶段患者可能出现一些非特异性症状,如乏力、食欲减退、轻度贫血等。不同年龄患者的表现可能有所差异,儿童患者可能影响生长发育,需关注身高、体重等生长指标;老年患者可能合并心血管等多种疾病,要注意与其他疾病的相互影响。在生活方式上,需严格控制饮食中蛋白质、磷等的摄入,遵循优质低蛋白饮食原则,以减轻肾脏负担,同时要注意控制血压、血糖等基础指标,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4期:肾小球滤过率重度下降,eGFR在15-29ml/(min·1.73m2)。患者会出现较为明显的肾衰竭相关症状,如明显的乏力、食欲减退加重、贫血加重、代谢性酸中毒等。对于特殊人群,儿童患者可能出现发育迟缓、电解质紊乱等严重问题,需加强营养支持和电解质监测;老年患者可能因器官功能衰退,更容易出现心脑血管等并发症,要密切关注生命体征变化。生活方式上需要更加严格的限制,严格控制饮食,必要时可能需要进行肾脏替代治疗的前期准备。
5期:肾小球滤过率严重下降,eGFR<15ml/(min·1.73m2),即尿毒症期。患者会出现严重的全身多系统症状,如严重贫血、严重代谢性酸中毒、高钾血症等,随时可能危及生命。对于儿童患者,此阶段的治疗需要综合考虑生长发育和尿毒症的治疗矛盾,尽量选择对儿童生长影响较小的治疗方式;老年患者则要考虑其整体身体状况和耐受性,在治疗上需更加谨慎,可能需要及时进行肾脏替代治疗,如血液透析、腹膜透析或肾移植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