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炎综合征和肾病综合征的区别是什么
肾炎综合征与肾病综合征在定义与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指标、病理机制、治疗原则和预后等方面存在差异。肾炎综合征表现为血尿、蛋白尿等,24小时尿蛋白定量一般小于3.5g,多因免疫复合物沉积致炎症反应,治疗多为针对病因对症治疗,大部分预后良好;肾病综合征以大量蛋白尿等为特征,24小时尿蛋白定量大于3.5g,核心是滤过膜通透性改变,治疗用激素等,不同病理类型预后不同,部分可进展为肾衰竭。
一、定义与临床表现差异
肾炎综合征:主要表现为血尿、蛋白尿、水肿和高血压,血尿可分为肉眼血尿和镜下血尿,蛋白尿一般为轻度至中度,水肿多从眼睑、颜面开始,高血压与水钠潴留、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激活等有关,常见于急性肾小球肾炎等疾病,发病机制多与免疫介导的炎症反应相关,可发生于各个年龄段,不同年龄人群病因可能有所不同,儿童急性肾炎多与链球菌感染后免疫反应有关,成人则可能有其他多种病因。
肾病综合征:以大量蛋白尿(尿蛋白定量>3.5g/d)、低蛋白血症(血清白蛋白<30g/L)、高度水肿和高脂血症为主要特征,大量蛋白尿是其核心特征,由于肾小球滤过膜通透性增加,大量蛋白质从尿中丢失,低蛋白血症导致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引起水肿,水肿可从下肢逐渐蔓延至全身,高脂血症与肝脏合成脂蛋白增加等因素有关,常见于微小病变型肾病、膜性肾病等,不同年龄阶段发病的常见病因有差异,儿童肾病综合征以微小病变型肾病较为多见,成人则膜性肾病等相对常见,发病与自身免疫、遗传等多种因素相关。
二、实验室检查指标差异
肾炎综合征:尿常规检查可见较多红细胞、白细胞、管型等,24小时尿蛋白定量一般在小于3.5g,肾功能检查早期可正常,病情进展时可能出现肌酐清除率下降等,血清补体C3等可能有变化,如急性链球菌感染后肾炎患者血清补体C3可暂时性降低,8周内多恢复正常。
肾病综合征:24小时尿蛋白定量明显升高,多大于3.5g/d,血清白蛋白显著降低,血脂检查可见胆固醇、甘油三酯等明显升高,肾功能早期一般正常,病情严重时可出现肾功能损害,肾活检病理检查对明确病理类型有重要意义,不同病理类型在光镜、电镜、免疫荧光等检查下有不同表现。
三、病理机制差异
肾炎综合征:多是由于免疫复合物沉积在肾小球基底膜等部位,激活补体系统,引起炎症细胞浸润,导致肾小球滤过膜损伤,出现血尿、蛋白尿等表现,炎症反应是其主要病理机制之一,不同病因引起的肾炎综合征病理机制有所差异,如狼疮性肾炎是自身免疫紊乱导致自身抗体与抗原形成免疫复合物沉积在肾小球而发病。
肾病综合征:主要是肾小球滤过膜的电荷屏障和机械屏障受损,尤其是电荷屏障受损,导致大量蛋白质漏出,虽然也有炎症参与,但核心是滤过膜的通透性改变,不同病理类型导致滤过膜损伤的机制不同,微小病变型肾病可能是足细胞功能异常导致滤过膜通透性增加,膜性肾病则是肾小球基底膜上皮侧免疫复合物沉积,引起基底膜增厚等改变。
四、治疗原则差异
肾炎综合征:治疗主要针对病因和对症治疗,如急性链球菌感染后肾炎以休息、对症治疗为主,有感染灶时使用抗生素,对症治疗包括利尿消肿、控制血压等,一般不需要使用免疫抑制剂等强力药物,多数患者预后较好,儿童患者恢复相对较快,但仍需密切观察病情变化,成人患者要注意病因的长期管理。
肾病综合征:治疗包括一般治疗,如休息、优质蛋白饮食等,主要治疗是使用糖皮质激素及免疫抑制剂等,根据病理类型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如微小病变型肾病对糖皮质激素敏感,预后较好,膜性肾病治疗相对复杂,部分患者可能进展为肾衰竭,治疗过程中要密切监测药物不良反应,注意不同年龄患者对药物的耐受性等差异,儿童患者在使用激素等药物时要关注生长发育等问题。
五、预后差异
肾炎综合征:大部分急性肾炎综合征患者预后良好,经及时治疗后可完全恢复,少数可能转为慢性肾炎,但整体预后相对较好,不同年龄预后略有差异,儿童急性肾炎预后优于成人部分类型的肾炎,发病后要密切随访肾功能等指标。
肾病综合征:不同病理类型预后不同,微小病变型肾病预后较好,多数患者对治疗反应好,缓解率高;膜性肾病预后相对较差,部分患者可逐渐进展为肾衰竭,老年人患肾病综合征预后相对更差,要关注其合并症等情况,定期评估肾功能等,根据病情调整治疗方案,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延长生存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