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肾衰竭尿毒症期
慢性肾衰竭尿毒症期是慢性肾衰竭终末期,发病因多种慢性肾脏疾病进展等,临床表现有消化、心血管、血液、骨骼等系统表现,诊断靠实验室及影像学检查,治疗有替代(血液透析、腹膜透析、肾移植)及基础疾病治疗,预后与治疗等有关,预防需防治原发肾病、健康生活及定期检查。
一、慢性肾衰竭尿毒症期的定义与发病机制
慢性肾衰竭尿毒症期是慢性肾衰竭的终末期阶段。其发病机制较为复杂,主要是各种慢性肾脏疾病持续进展,导致肾脏的结构和功能严重受损,体内代谢废物及毒素无法正常排出,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紊乱。例如,肾小球滤过率显著下降,通常低于15ml/min,多种代谢产物如尿素、肌酐等在体内蓄积,同时肾脏内分泌功能失调,影响红细胞生成、钙磷代谢等。不同年龄、性别人群的发病可能与各自特定的基础肾脏疾病相关,比如儿童可能因先天性肾脏发育异常等疾病逐渐进展至该阶段;女性若有自身免疫性疾病累及肾脏等情况也可能在此阶段发病。生活方式方面,长期高蛋白饮食、吸烟、酗酒等不良生活方式可能加速肾脏疾病的进展,有肾脏疾病病史的人群若未规范治疗和管理,更易发展到尿毒症期。
二、临床表现
1.消化系统表现:患者常出现食欲不振、恶心、呕吐等症状,这是由于毒素蓄积影响胃肠道功能所致。不同年龄人群表现可能略有差异,儿童可能因食欲差影响生长发育;成年患者则会明显影响生活质量,女性可能因激素等因素在消化系统症状上与男性无本质区别,但可能因合并其他疾病有所不同。
2.心血管系统表现:可出现高血压、心力衰竭等。高血压是常见并发症,与水钠潴留、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激活等有关。对于有基础心血管疾病病史的患者,发展到尿毒症期时心血管系统并发症风险更高,年龄较大的患者心血管功能本身相对较弱,更容易出现心力衰竭等严重心血管事件。
3.血液系统表现:多有贫血,由于肾脏分泌促红细胞生成素减少所致。儿童贫血会影响生长发育和智力发育;成年患者贫血会导致乏力、头晕等不适,女性可能因月经等失血情况,贫血表现可能更明显。
4.骨骼系统表现:出现肾性骨病,如骨质疏松、骨痛等,与钙磷代谢紊乱、维生素D活化障碍有关。不同年龄人群骨骼的代谢特点不同,儿童肾性骨病可能影响骨骼生长和发育,导致骨骼畸形等;成年患者会影响生活活动能力。
三、诊断方法
1.实验室检查
肾功能检查:血清肌酐、尿素氮明显升高,肾小球滤过率降低。不同年龄正常人群的肾功能指标参考范围不同,儿童的肾小球滤过率有其自身的正常范围,与成人差异较大,需要依据儿童年龄等因素判断是否异常。
电解质及酸碱平衡检查:可发现高钾血症、低钙血症、高磷血症、代谢性酸中毒等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紊乱情况。
2.影像学检查:超声等影像学检查可了解肾脏的大小、形态等,如肾脏体积缩小等提示慢性病变进展到尿毒症期。
四、治疗原则
1.替代治疗
血液透析:通过机器清除体内毒素和多余水分。对于不同年龄患者,要根据其体重、身体状况等调整透析方案,儿童由于身体发育尚未成熟,透析时需特别关注营养等问题;老年患者可能合并多种基础疾病,透析过程中要密切监测生命体征。
腹膜透析:利用腹膜作为半透膜进行物质交换。腹膜透析对血流动力学影响较小,尤其适合儿童及某些心血管功能不稳定的患者,但需要注意腹膜炎等并发症的预防,女性患者在月经等特殊时期要加强腹膜透析相关护理。
肾移植:是有效的治疗方法,但需要合适的供体,并且要长期服用免疫抑制剂预防排斥反应。不同年龄肾移植患者的免疫抑制方案调整不同,儿童肾移植后要考虑生长发育对免疫抑制剂代谢等的影响,女性肾移植患者在妊娠等特殊情况时要谨慎调整治疗方案。
2.基础疾病治疗:如控制糖尿病肾病患者的血糖、狼疮性肾炎患者的自身免疫反应等,针对不同病因进行相应治疗,以延缓肾脏疾病进展。
五、预后与预防
1.预后:慢性肾衰竭尿毒症期患者的预后与治疗是否及时、有效,基础疾病情况等有关。经过规范治疗的患者可一定程度延长生存期,提高生活质量,但整体预后相对较差。不同年龄患者预后有差异,儿童由于身体恢复和适应能力相对较弱,预后可能较成年患者更具挑战;老年患者合并多种疾病,预后相对更差。
2.预防:积极防治原发肾脏疾病,如早期发现和治疗肾小球肾炎、糖尿病肾病等;保持健康生活方式,合理饮食,限制蛋白质摄入,戒烟限酒;定期进行肾脏相关检查,早期发现肾脏功能异常并及时干预。有肾脏疾病家族史等高危人群要更加注重肾脏健康的监测和维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