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管炎是胆管的炎症性疾病,病因包括胆道梗阻(如结石、寄生虫、狭窄、肿瘤等)和细菌感染;分为急性和慢性,急性有Charcot三联征等表现,儿童和老年人表现有特点,慢性较隐匿;诊断靠实验室和影像学检查;治疗急性需抗感染和解除梗阻,慢性针对病因和对症支持,特殊人群如儿童和老年人治疗有特殊注意事项。
一、病因
1.胆道梗阻:最常见的原因是胆道结石,包括肝内胆管结石、肝外胆管结石等,结石阻塞胆管后,胆汁淤积,容易引发细菌感染,进而导致胆管炎;胆道寄生虫,如蛔虫钻入胆管也可造成胆管梗阻,引发炎症;胆管狭窄,可能是先天性胆管狭窄,也可能是因手术、创伤等导致的胆管狭窄,影响胆汁引流,增加胆管炎发生风险;肿瘤,如胆管癌、胰头癌等,肿瘤生长阻塞胆管,也是胆管炎的诱因之一。
2.细菌感染:肠道中的细菌可经十二指肠乳头逆行进入胆管,常见的致病菌有大肠杆菌、克雷伯菌、肠球菌等,细菌在胆管内繁殖,引起炎症反应。
二、分类及临床表现
1.急性胆管炎
症状:典型表现为腹痛、寒战高热和黄疸,即Charcot三联征。腹痛多位于上腹部或右上腹,可为持续性胀痛或绞痛;寒战高热是由于细菌感染引起的全身炎症反应,体温可迅速升高至39℃-40℃以上;黄疸表现为皮肤、巩膜黄染,是因为胆管梗阻后胆红素反流进入血液所致。部分患者还可能出现恶心、呕吐等消化道症状。
年龄因素影响:儿童急性胆管炎相对少见,多与胆道蛔虫、先天性胆道畸形等有关,儿童可能表现出更为明显的腹痛、发热,且病情变化较快,需密切关注。老年人急性胆管炎症状可能不典型,腹痛、发热等表现可能较轻,容易被忽视,导致病情延误。
性别因素:一般无明显性别差异,但在胆道结石的发生上,女性可能因激素等因素与男性有一定差异,女性在某些激素影响下可能相对更容易发生胆道结石相关的胆管炎。
生活方式影响:长期高脂饮食、肥胖等生活方式可能增加胆道结石形成风险,从而增加胆管炎发生几率;不注意饮食卫生,容易感染胆道寄生虫,也是胆管炎的危险因素。
病史影响:有胆道手术史、胆道蛔虫病史、胆管结石病史等的患者,胆管炎复发风险较高。
2.慢性胆管炎
症状:病情相对隐匿,可表现为间断性上腹部隐痛、胀痛,可伴有乏力、食欲减退、消瘦等,部分患者也可能无明显症状,在体检时发现。
年龄、性别、生活方式、病史等因素影响:与急性胆管炎类似,长期的胆道病变基础可能导致慢性胆管炎的发生,不同年龄、性别人群的表现可能因个体差异有所不同,但总体上慢性过程中各因素的影响与急性胆管炎有一定相关性,如病史较长的患者胆管黏膜可能已出现慢性损伤等改变。
三、诊断
1.实验室检查:血常规可见白细胞计数及中性粒细胞比例升高,提示感染;肝功能检查可发现胆红素升高,以结合胆红素升高为主,反映胆管梗阻导致的胆红素代谢异常;炎症标志物如C-反应蛋白、降钙素原等可升高,提示炎症反应。
2.影像学检查
超声检查:是首选的检查方法,可发现胆道结石、胆管扩张等情况,有助于明确胆道梗阻的部位和原因。
CT检查:能更清晰地显示胆管、肝脏等部位的病变情况,对于发现胆管肿瘤、胆管狭窄等有重要价值。
磁共振胰胆管造影(MRCP):可以清晰显示胆管系统的形态,明确胆管梗阻的部位、范围等,对胆管炎的病因诊断有重要意义。
四、治疗原则
1.急性胆管炎
抗感染治疗:根据药敏试验结果选用敏感抗生素,经验性用药常选择针对革兰阴性杆菌的抗生素,如头孢菌素类等。
解除胆道梗阻:对于因胆道结石引起梗阻的患者,可根据情况选择内镜下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取石、鼻胆管引流等方法;对于病情较重、不适合内镜治疗的患者,可能需要外科手术解除梗阻,如胆管切开取石、T管引流等。
2.慢性胆管炎
针对病因治疗:如果是胆道结石引起,可根据结石情况选择相应的治疗方法;如果是胆管狭窄,可能需要手术矫正狭窄部位。
对症支持治疗:对于有腹痛等症状的患者,可给予适当的对症治疗,如使用止痛药物等,同时注意营养支持,改善患者一般状况。
特殊人群方面,儿童患胆管炎时,由于其肝肾功能发育尚未完善,在选择抗生素等药物时需更加谨慎,要充分考虑药物对肝肾功能的影响,尽量选择对肝肾功能影响较小的药物,且密切监测患儿的生命体征和病情变化;老年人患胆管炎时,常合并多种基础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等,在治疗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基础疾病对治疗的影响,在使用抗生素等药物时要注意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同时要加强对老年人的护理,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