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肾衰竭治疗
慢性肾衰竭的治疗包括一般治疗、药物治疗和肾脏替代治疗。一般治疗需进行饮食管理,控制蛋白质、磷、钠摄入,不同年龄患者有不同注意事项;控制血压,目标血压有要求,药物选择要考虑个体等情况。药物治疗包括纠正肾性贫血用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和铁剂等,纠正钙磷代谢紊乱用活性维生素D及其类似物和磷结合剂等,不同年龄患者用药有调整。肾脏替代治疗有血液透析(儿童血管通路建立具挑战性,老年需小心维护血管通路)、腹膜透析(儿童选合适导管防感染等,老年防腹腔粘连等)、肾脏移植(需合适供体,术后服免疫抑制剂,儿童和老年有不同注意事项)
一、慢性肾衰竭的一般治疗
1.饮食管理
对于慢性肾衰竭患者,应限制蛋白质摄入,根据肾功能情况调整,一般低蛋白饮食可减少含氮代谢废物生成,延缓肾功能恶化。例如,肾小球滤过率在30-60ml/min/1.73m2时,蛋白质摄入量约0.6-0.8g/(kg·d),其中优质蛋白占50%以上;肾小球滤过率小于30ml/min/1.73m2时,蛋白质摄入量约0.4-0.6g/(kg·d)。同时要注意保证热量摄入,可食用淀粉、糖类等。此外,还需控制磷的摄入,因为慢性肾衰竭患者常存在磷代谢紊乱,高磷血症可导致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等并发症,一般要求磷摄入量小于800-1000mg/d。
限制钠的摄入,对于有水肿、高血压的患者,钠摄入量应小于3-5g/d,根据病情可进一步调整。对于不同年龄的患者,如儿童慢性肾衰竭,饮食管理需更精准,要考虑儿童的生长发育需求,在保证营养的同时严格遵循上述原则;老年患者由于身体机能下降,对饮食变化的耐受性差,更要密切关注饮食调整后的身体反应。
2.控制血压
高血压是慢性肾衰竭常见的并发症,也是加速肾功能恶化的重要因素。一般目标血压为收缩压小于130mmHg,舒张压小于80mmHg。可选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或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RB),这类药物除了降压作用外,还可减少尿蛋白,延缓肾功能进展,但要注意监测血钾及肾功能变化。对于不同性别患者,在药物选择上无绝对差异,但需考虑个体差异;对于有吸烟、肥胖等不良生活方式的患者,控制血压的同时需纠正这些不良生活方式;对于有心血管病史等特殊病史的患者,选择降压药物时要更谨慎,避免选用对心血管有不良影响的药物。
二、药物治疗
1.纠正肾性贫血
慢性肾衰竭患者常出现肾性贫血,主要是由于肾脏产生促红细胞生成素(EPO)减少所致。可使用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治疗,促进红细胞生成。同时补充铁剂,如口服硫酸亚铁等,以满足红细胞生成对铁的需求。对于儿童慢性肾衰竭患者,使用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时要严格按照儿童剂量标准,密切监测血红蛋白水平调整剂量;老年患者可能存在铁吸收障碍等问题,在补充铁剂时要注意观察胃肠道反应等。
2.纠正钙磷代谢紊乱
当出现钙磷代谢紊乱时,可使用活性维生素D及其类似物,如骨化三醇,促进肠道对钙的吸收,抑制甲状旁腺激素分泌。同时使用磷结合剂,如碳酸钙等,与食物中的磷结合,减少磷的吸收。对于不同年龄患者,儿童使用骨化三醇等药物时要根据体重等调整剂量;老年患者由于可能存在维生素D受体敏感性下降等情况,需注意药物剂量的个体化调整。
三、肾脏替代治疗
1.血液透析
通过将患者血液引出体外,经透析器清除体内代谢废物、多余水分,并纠正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紊乱。适用于大部分慢性肾衰竭患者,一般每周进行2-3次,每次4-5小时。对于儿童患者,由于血管条件等因素,血液透析的血管通路建立可能更具挑战性,需要更精细的操作和护理;老年患者可能存在血管硬化等问题,血管通路的维护需要更加小心,防止血栓形成等并发症。
2.腹膜透析
利用腹膜作为半透膜,通过腹腔内灌注透析液,清除体内代谢废物和多余水分。适用于血流动力学不稳定、血管通路建立困难等患者。腹膜透析可在家中进行,对患者生活影响相对较小,但需要注意腹膜感染等并发症的预防。儿童腹膜透析时要选择合适的腹膜透析导管,注意防止导管相关感染,并且要根据儿童的生长发育调整透析液的用量等;老年患者腹膜透析时要注意腹腔粘连等情况对透析效果的影响,同时要关注营养状况,因为腹膜透析会丢失一定量的蛋白质等营养物质。
3.肾脏移植
是治疗慢性肾衰竭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将健康肾脏移植到患者体内,恢复肾脏正常功能。但需要找到合适的供体,并且术后需要长期服用免疫抑制剂,预防排斥反应。对于儿童肾移植患者,免疫抑制剂的选择和剂量调整要更加谨慎,因为儿童处于生长发育阶段,免疫抑制剂可能会影响其生长发育;老年肾移植患者术后要注意免疫抑制剂相关的副作用,如感染、肿瘤等风险增加,同时要关注心脑血管等合并症的管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