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糖不耐受是人体缺乏乳糖酶无法完全消化分解乳糖,引发腹胀、腹泻等消化道症状的状态,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有相应症状表现,可通过乳糖耐受试验等诊断,应对措施包括饮食调整及不同特殊人群的注意事项
一、乳糖不耐受的定义
乳糖不耐受是指人体缺乏乳糖酶,无法完全消化分解乳糖,导致乳糖在肠道内被肠道细菌发酵,产生气体和酸性物质,从而引起腹胀、腹泻、腹痛等一系列消化道症状的一种状态。乳糖是奶类中含有的一种糖类,乳糖酶能够将乳糖分解为葡萄糖和半乳糖,以便被人体吸收利用。
二、乳糖不耐受的分类
(一)原发性乳糖不耐受
1.年龄因素影响:多见于先天性乳糖酶缺乏的婴儿,是由于遗传因素导致机体从出生时就缺乏乳糖酶;而后天性原发性乳糖不耐受则随着年龄增长,乳糖酶活性逐渐降低,这在不同年龄段人群中都可能发生,比如一些成年人随着年龄增加,乳糖酶分泌减少,就容易出现原发性乳糖不耐受。
2.性别差异:目前并没有明确证据表明原发性乳糖不耐受存在明显性别差异,但不同性别的个体可能因自身肠道功能的细微差别,在乳糖不耐受症状表现上可能有一定个体差异,但这种差异不是由性别直接决定的主要因素。
3.生活方式:一般生活方式对原发性乳糖不耐受的影响相对较小,但如果长期处于不良的生活环境或有其他影响肠道功能的生活习惯,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肠道乳糖酶的活性,但这不是原发性乳糖不耐受的根本原因。
4.病史:本身没有特定的与原发性乳糖不耐受直接相关的典型病史,但如果有肠道疾病史等可能间接影响肠道功能,进而对乳糖酶的分泌和活性产生一定影响。
(二)继发性乳糖不耐受
1.年龄因素影响:任何年龄段都可能发生,比如儿童患肠炎等肠道疾病后,肠道黏膜受损,导致乳糖酶分泌减少;成年人患肠道感染性疾病、炎症性肠病等后也可能出现继发性乳糖不耐受,不同年龄阶段的人群因肠道容易受到的外界因素影响不同,发生继发性乳糖不耐受的概率和表现可能有差异。
2.性别差异:同样没有明显的性别特异性差异,不同性别的个体在患了能引起肠道黏膜损伤导致乳糖酶分泌减少的疾病后,都可能出现继发性乳糖不耐受,只是个体对症状的感受和应对可能因性别有一定不同,但不是由性别决定发病的关键因素。
3.生活方式:不良的生活方式可能增加患能导致继发性乳糖不耐受疾病的风险,比如长期饮食不规律、经常食用刺激性食物等可能损伤肠道黏膜,从而诱发继发性乳糖不耐受。
4.病史:有肠道感染性疾病史、炎症性肠病病史等的人群,发生继发性乳糖不耐受的可能性明显增加,因为这些病史会直接或间接损伤肠道黏膜,影响乳糖酶的分泌和功能。
三、乳糖不耐受的症状表现
1.消化道症状:最常见的是腹泻,大便多为黄色或青绿色稀便,呈水样或蛋花汤样,每天数次至十余次不等;还会出现腹胀,腹部有胀满感,可能伴有肠鸣音亢进;腹痛也是常见症状,多为腹部隐痛或胀痛。
2.其他表现:部分患者可能会出现恶心、呕吐等症状,长期乳糖不耐受还可能影响营养物质的吸收,导致营养不良,表现为体重不增、生长发育迟缓(多见于儿童患者)等。
四、乳糖不耐受的诊断方法
(一)乳糖耐受试验
通过口服一定量的乳糖溶液后,检测血糖变化来判断。如果血糖升高不明显,提示可能存在乳糖不耐受。
(二)氢呼气试验
人体摄入乳糖后,肠道内未被消化的乳糖被细菌发酵产生氢气,通过检测呼气中氢气的浓度来判断乳糖是否被正常消化吸收,若氢气浓度升高,提示乳糖不耐受。
(三)粪便酸度检测
乳糖不耐受时,肠道内发酵产生酸性物质,通过检测粪便酸度,若粪便酸度降低不明显或有异常改变,结合其他表现可辅助诊断乳糖不耐受。
五、乳糖不耐受的应对措施
(一)饮食调整
1.减少乳糖摄入:避免食用牛奶、奶酪、酸奶等含乳糖的奶制品。可以选择无乳糖或低乳糖的奶制品,或者用豆浆、杏仁奶等植物性饮品替代部分奶类摄入。
2.选择合适的食物:对于儿童患者,可选择一些不含乳糖的辅食,如无乳糖配方的婴儿米粉等;成年人可以选择一些乳糖含量低的食物,如发酵程度较高的奶酪等。
(二)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婴儿患者:婴儿是乳糖不耐受的高发人群,对于先天性乳糖酶缺乏的婴儿,需要使用无乳糖或低乳糖的婴儿配方奶粉;对于因肠道疾病导致继发性乳糖不耐受的婴儿,在治疗肠道疾病的同时,要注意保证营养供应,可根据情况选择合适的替代奶制品,并密切关注婴儿的生长发育情况。
2.儿童患者:儿童处于生长发育阶段,要特别注意营养均衡,除了调整饮食外,必要时可在医生指导下补充一些维生素和矿物质等营养物质,以满足生长发育需求,同时要关注儿童对替代食物的接受程度和身体反应。
3.成年患者:成年人乳糖不耐受要注意在日常生活中合理规划饮食,避免因乳糖不耐受影响正常生活和营养摄入,可根据自己的饮食习惯选择合适的无乳糖或低乳糖食物,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定期关注肠道健康状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