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肾衰竭是怎样形成的
原发性肾脏疾病包括肾小球肾炎和肾小管间质性疾病,肾小球肾炎因多种因素致滤过功能受损等,不同年龄段、性别发病有差异,生活方式等有影响;肾小管间质性疾病如多囊肾为遗传性,药物性损伤与用药有关,年龄、性别等有特点。继发性肾脏疾病有糖尿病肾病,与长期高血糖控制不佳相关,年龄、生活方式等有影响;高血压肾损害由长期高血压致肾小动脉硬化等,年龄、生活方式等有影响。其他因素包括尿路梗阻,不同年龄、性别有差异,生活方式等有影响;自身免疫性疾病累及肾脏,如系统性红斑狼疮,女性更易发病,不同年龄有特点,生活方式等有影响
一、原发性肾脏疾病
1.肾小球肾炎:多种因素可引发肾小球肾炎进而导致慢性肾衰竭。例如,链球菌等细菌感染后可引起急性链球菌感染后肾小球肾炎,如果急性期治疗不彻底或病情反复发作,迁延不愈,就可能逐渐进展为慢性肾衰竭。从病理角度看,肾小球肾炎会导致肾小球的滤过功能受损,肾小球结构发生改变,如肾小球硬化等,使得肾脏逐步丧失正常的排泄代谢废物等功能。在年龄方面,不同年龄段都可能发生肾小球肾炎,但儿童和青少年相对更易患一些原发性肾小球肾炎类型。男性和女性在患病几率上无绝对明显差异,但不同病理类型的肾小球肾炎在不同性别中的发病情况可能有一定差异。生活方式方面,长期劳累、过度疲劳等可能会影响机体免疫力,增加肾小球肾炎的发病风险,进而增加发展为慢性肾衰竭的可能性;有不良饮食习惯,如长期高蛋白饮食等,也可能对肾脏造成一定负担,影响肾脏健康。有肾脏疾病家族史的人群,患原发性肾小球肾炎进而发展为慢性肾衰竭的风险相对较高。
2.肾小管间质性疾病:一些遗传性肾小管疾病,如多囊肾,是一种遗传性疾病,患者出生时就携带相关致病基因,肾脏会逐渐出现囊肿,囊肿不断增大破坏肾脏结构和功能,最终导致慢性肾衰竭。药物性肾小管间质性损伤也是常见原因之一,长期服用某些具有肾毒性的药物,如某些抗生素(如氨基糖苷类抗生素)、非甾体类抗炎药等,药物在肾脏内蓄积,损伤肾小管间质,随着时间推移可引发慢性肾衰竭。年龄上,多囊肾在儿童期可能就会有肾脏囊肿的形成,但可能到成年后才出现明显症状导致慢性肾衰竭;而药物性肾小管间质性损伤则无特定年龄限制,不同年龄人群都可能因不合理用药而发生。性别差异不显著,但不同药物的肾毒性在不同个体上可能有差异。长期滥用肾毒性药物的生活方式是重要诱因,有肾脏疾病家族史且长期接触肾毒性物质的人群患病风险更高。
二、继发性肾脏疾病
1.糖尿病肾病:糖尿病患者长期血糖控制不佳是导致糖尿病肾病的关键因素。高血糖会引起肾脏微血管病变,使肾小球基底膜增厚、肾小球硬化等。随着病情进展,肾脏的滤过功能逐渐下降。在年龄方面,糖尿病患者中,年龄较大的人群患糖尿病肾病的风险相对较高,因为病程通常更长,高血糖对肾脏的损伤累积效应更明显。男性和女性糖尿病患者在糖尿病肾病的发病上无绝对性别差异,但可能在病情进展速度等方面有一定个体差异。生活方式上,糖尿病患者如果不严格控制饮食,过度摄入高糖、高脂肪食物,同时缺乏运动,会进一步加重血糖波动,加速糖尿病肾病的发展。有糖尿病家族史的人群,患糖尿病肾病进而发展为慢性肾衰竭的风险增加。
2.高血压肾损害:长期高血压会使肾脏的小动脉发生硬化,影响肾脏的血液供应,导致肾小球缺血、纤维化,肾小管间质损伤。血压控制不佳的时间越长,对肾脏的损伤越严重。年龄上,随着年龄增长,血管弹性下降,高血压的患病率升高,患高血压肾损害进而发展为慢性肾衰竭的风险也相应增加。男性和女性在高血压的患病几率上无绝对差异,但高血压肾损害的发生与血压水平及控制情况更相关。生活方式中,高盐饮食、缺乏运动、长期精神紧张等都不利于血压控制,会促进高血压肾损害的发展。有高血压家族史的人群,患高血压肾损害的风险较高。
三、其他因素
1.尿路梗阻:各种原因引起的尿路梗阻,如尿路结石、前列腺增生等,可导致尿液排出受阻。梗阻上方的尿液积聚,压力升高,影响肾脏的正常结构和功能。长期尿路梗阻会使肾脏实质受到压迫,发生萎缩、纤维化等改变,逐渐发展为慢性肾衰竭。不同年龄人群都可能发生尿路梗阻,例如儿童可能因先天性尿路畸形导致梗阻,成年人则可能因尿路结石、前列腺增生等原因梗阻。男性由于前列腺增生的发病率相对较高,所以因前列腺增生导致尿路梗阻进而引发慢性肾衰竭的风险相对男性更高一些。生活方式方面,长期饮水过少等可能增加尿路结石的形成风险,从而诱发尿路梗阻。有先天性尿路畸形家族史的人群,患尿路梗阻相关慢性肾衰竭的风险增加。
2.自身免疫性疾病累及肾脏: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累及肾脏时,自身抗体攻击肾脏组织,导致肾小球肾炎等病变,逐步损伤肾脏功能。系统性红斑狼疮在女性中的发病率明显高于男性,所以女性因自身免疫性疾病累及肾脏导致慢性肾衰竭的风险相对较高。不同年龄人群都可能患病,但育龄期女性更为常见。生活方式中,长期处于精神压力较大的状态等可能影响自身免疫功能,加重自身免疫性疾病对肾脏的损伤。有自身免疫性疾病家族史的人群,患病风险增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