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急性上消化道出血
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是屈氏韧带以上消化道病变致急性出血的临床急症,常见病因有消化性溃疡、食管胃底静脉曲张、急性糜烂出血性胃炎、上消化道肿瘤等,表现为呕血黑便、失血性周围循环衰竭、发热等,诊断靠病史采集、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内镜及影像学检查,治疗包括一般急救、补充血容量、药物、内镜或手术止血,预后与多因素有关,可通过积极治基础病、养成良好生活方式、定期体检预防。
一、定义
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是指屈氏韧带以上的消化道,包括食管、胃、十二指肠、胰腺、胆道病变引起的急性出血,胃空肠吻合术后的空肠病变出血也属于此范畴,是临床常见的急症。
二、常见病因
1.消化性溃疡:是最常见的病因之一,其中十二指肠溃疡和胃溃疡较为常见。幽门螺杆菌感染是导致消化性溃疡的重要因素,此外,长期服用非甾体类抗炎药(如阿司匹林等)会破坏胃黏膜屏障,增加溃疡发生风险进而引发出血。不同年龄人群中消化性溃疡的发病情况有所不同,比如老年人可能因胃肠功能减退、多种基础疾病及药物使用等因素,消化性溃疡出血的发生率相对较高;而年轻人若有不良生活方式(如长期熬夜、饮食不规律等)且感染幽门螺杆菌,也易患消化性溃疡并出血。
2.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多由肝硬化引起,肝硬化导致门静脉高压,进而使食管胃底静脉回流受阻而曲张,当曲张静脉破裂时会引起大量出血,病情凶险。在有肝硬化病史的人群中,尤其是长期饮酒导致肝硬化的患者,发生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出血的风险显著增加。
3.急性糜烂出血性胃炎:常因应激因素引起,如严重创伤、大手术、大面积烧伤、颅内病变等,也可因服用非甾体类抗炎药、大量饮酒等导致。不同生活方式的人群发病风险不同,长期大量饮酒者胃黏膜受酒精刺激,容易发生急性糜烂出血性胃炎进而出血;处于应激状态的人群,如遭受重大创伤的患者,也易出现该情况。
4.上消化道肿瘤:如食管癌、胃癌等,肿瘤生长过程中会侵蚀血管导致出血。中老年人是上消化道肿瘤的高发人群,随着年龄增长,机体免疫力下降,细胞容易发生突变,加之可能存在的不良生活方式(如长期吸烟、饮酒、高盐饮食等),使得患上消化道肿瘤并出血的几率增加。
5.其他病因:如胆道出血、胰腺疾病累及十二指肠等,相对较少见。
三、临床表现
1.呕血与黑便:是主要表现,呕血多呈咖啡色(为血红蛋白经胃酸作用形成酸化正铁血红蛋白),如出血量大且速度快,可呕鲜血或伴有血块;黑便呈柏油样,是因为血红蛋白中铁与肠道内硫化物结合形成硫化铁。不同年龄、病情的患者表现有所差异,儿童患者因机体代偿能力相对较弱,出血后可能更快出现休克等严重表现;老年人可能因基础疾病多,出血时症状可能不典型,容易被忽视。
2.失血性周围循环衰竭:出血量较少时,患者可无明显症状;出血量较大时,可出现头晕、心慌、乏力、出汗、口渴、晕厥等表现,严重者可出现休克,表现为血压下降、心率加快、尿量减少等。不同性别患者在出血导致休克时的表现差异不大,但女性若处于特殊生理时期(如孕期),出血后对机体的影响需要更谨慎评估和处理。
3.发热:多数患者在出血后24小时内出现低热,一般不超过38.5℃,持续3-5天自行降至正常。发热的机制可能与出血后血液循环不良,导致体温调节中枢功能紊乱等有关。
四、诊断方法
1.病史采集与体格检查:详细询问患者的病史,包括既往有无消化系统疾病、近期用药情况、有无应激因素等;进行全面的体格检查,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有无贫血貌、腹部体征等。不同年龄人群的病史采集重点有所不同,儿童患者需询问出生史、喂养史等,老年人要重点了解基础疾病情况。
2.实验室检查:血常规可了解血红蛋白、红细胞计数等,判断贫血程度;大便隐血试验可检测粪便中是否有微量血液;血生化检查可了解肝肾功能、电解质等情况,对于判断患者的全身状况和病因有帮助。
3.内镜检查:是诊断急性上消化道出血的首选方法,可直接观察出血部位、明确病变性质,还可在必要时进行止血治疗。一般在出血后24-48小时内进行内镜检查,诊断阳性率较高。
4.影像学检查:如腹部CT等,对于诊断胆道出血、胰腺疾病累及十二指肠等有一定帮助,但一般不作为首选。
五、治疗原则
1.一般急救措施:患者应卧床休息,保持呼吸道通畅,避免呕血时引起窒息,必要时吸氧。密切监测生命体征,如心率、血压、呼吸、尿量等。
2.补充血容量:根据患者的失血情况及时补充液体和血液制品,纠正休克。对于不同年龄、基础状况的患者,补液量和补液速度需谨慎调整,例如儿童患者补液要严格按照体重计算,避免补液过多过快导致心肺功能负担加重;老年人则要考虑心肾功能情况,缓慢补液。
3.止血措施
药物止血:常用药物如质子泵抑制剂(可抑制胃酸分泌,提高胃内pH值,促进血小板聚集和止血)等,但不涉及具体药物使用剂量等指导。
内镜下止血:如对于消化性溃疡出血、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出血等,可在内镜下进行套扎、注射硬化剂、电凝止血等操作。
手术治疗:对于经保守治疗无效、出血量大且病情危急的患者,可能需要进行手术治疗。
六、预后及预防
1.预后:急性上消化道出血的预后与病因、出血量、治疗是否及时等因素有关。一般来说,消化性溃疡等病因引起的出血经过积极治疗预后较好;而肝硬化导致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等病情凶险,预后相对较差。不同年龄患者预后也有差异,儿童患者若能及时诊断和治疗,预后相对较好;老年人由于基础疾病多,预后相对较差。
2.预防
积极治疗基础疾病:如对于有消化性溃疡的患者,规范治疗幽门螺杆菌感染,合理使用非甾体类抗炎药;对于肝硬化患者,积极治疗肝硬化,预防门静脉高压的发生和发展。
养成良好生活方式:合理饮食,避免暴饮暴食,避免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戒烟限酒;保持规律作息,避免过度劳累和精神紧张。不同年龄、性别的人群都应遵循这些生活方式,例如年轻人要避免因工作等原因长期熬夜、饮食不规律,女性要注意在特殊生理时期的身体调养等。
定期体检:中老年人等高危人群应定期进行消化系统相关检查,以便早期发现病变并及时治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