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糖和低血糖的区别是什么
高血糖指血液葡萄糖浓度高于正常范围,成人空腹≥7.0mmol/L或餐后2小时≥11.1mmol/L可考虑,老年人等易患,与年龄、生活方式、病史等有关,有“三多一少”等表现,可通过血糖等检测诊断,需生活方式调整或药物治疗;低血糖指血糖浓度低于正常范围下限,非糖尿病成人<2.8mmol/L、糖尿病患者≤3.9mmol/L可诊断,儿童、老年人等易患,与年龄、生活方式、病史等有关,有交感神经兴奋等表现,通过血糖检测等诊断,需立即补充糖分并寻找病因处理
高血糖指血液葡萄糖浓度高于正常范围,成人空腹≥7.0mmol/L或餐后2小时≥11.1mmol/L可考虑,老年人等易患,与年龄、生活方式、病史等有关,有“三多一少”等表现,可通过血糖等检测诊断,需生活方式调整或药物治疗;低血糖指血糖浓度低于正常范围下限,非糖尿病成人<2.8mmol/L、糖尿病患者≤3.9mmol/L可诊断,儿童、老年人等易患,与年龄、生活方式、病史等有关,有交感神经兴奋等表现,通过血糖检测等诊断,需立即补充糖分并寻找病因处理
一、定义与血糖范围
高血糖:指血液中葡萄糖浓度高于正常范围。成人空腹血糖正常范围一般为3.9~6.1mmol/L,餐后2小时血糖正常范围通常小于7.8mmol/L,当空腹血糖≥7.0mmol/L或餐后2小时血糖≥11.1mmol/L时可考虑为高血糖(依据《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等相关医学指南)。
低血糖:是指血糖浓度低于正常范围下限。一般非糖尿病成人患者血糖低于2.8mmol/L可诊断为低血糖,而糖尿病患者血糖≤3.9mmol/L即考虑为低血糖(参考糖尿病相关诊疗指南)。
二、产生原因及相关因素影响
高血糖
年龄方面:老年人由于代谢功能下降、胰岛功能减退等因素,更容易出现高血糖,且其对血糖波动的调节能力较弱。例如,老年人群中患2型糖尿病的比例相对较高,与胰岛β细胞功能随年龄增长而逐渐衰退有关。
生活方式:长期高热量饮食、缺乏运动是导致高血糖的重要生活方式因素。高热量饮食会使机体摄入过多的糖分和能量,而缺乏运动则会影响葡萄糖的利用,导致血糖升高。比如,长期久坐、很少进行体育活动的人群,患高血糖的风险明显增加。
病史:有糖尿病家族史的人群,遗传因素使其患高血糖相关疾病的概率高于常人。此外,一些内分泌疾病如库欣综合征等也可导致机体出现高血糖状态,因为这些疾病会影响激素水平,进而干扰血糖的代谢调节。
低血糖
年龄方面:儿童尤其是婴幼儿,由于其代谢旺盛但肝糖原储备少,容易出现低血糖。比如,长时间未进食或剧烈运动后,婴幼儿的血糖容易快速下降。老年人由于肝糖原分解能力下降、对血糖的调节能力减弱,在使用降糖药物不当等情况下也较易发生低血糖。
生活方式:过度节食、长时间高强度运动且未及时补充能量的人群易发生低血糖。例如,一些为了减肥而过度节食的人,摄入的能量不足,血糖来源减少;长期进行马拉松等高强度运动的运动员,如果运动中及运动后没有合理补充糖分,也容易出现低血糖。
病史:糖尿病患者如果降糖药物使用不合理,如胰岛素或口服降糖药剂量过大、服药后未按时进餐等,容易发生低血糖。此外,一些胰岛素瘤患者由于胰岛β细胞异常增生,过度分泌胰岛素,也会导致反复低血糖发作。
三、临床表现
高血糖
典型症状:多饮、多食、多尿、体重减轻,即“三多一少”症状。这是因为血糖升高导致尿糖排出增多,从而引起渗透性利尿,出现多尿症状;多尿导致机体失水,引起口渴,出现多饮;而葡萄糖不能被充分利用,机体缺乏能量,导致患者饥饿感增加,出现多食;同时,由于机体不能有效利用葡萄糖,反而消耗自身脂肪和蛋白质,导致体重减轻。
非典型表现:部分患者可能仅有乏力、视力模糊等非特异性症状。长期高血糖还可能导致各种慢性并发症,如糖尿病肾病(出现蛋白尿、水肿等)、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视力下降、视物模糊等)、糖尿病神经病变(手脚麻木、刺痛等)等,不同年龄段、不同病史的患者,并发症的表现可能有所差异。例如,老年糖尿病患者可能更易出现糖尿病足等并发症,表现为足部溃疡、感染等。
低血糖
交感神经兴奋症状:患者可出现出汗、手抖、心慌、饥饿感强烈等表现。这是因为血糖降低刺激交感神经兴奋,导致肾上腺素分泌增加,从而出现上述症状。
中枢神经症状:轻度低血糖可能表现为头晕、注意力不集中、思维迟钝等;严重低血糖时可出现意识障碍、抽搐、昏迷等。儿童发生低血糖时,除了上述表现外,还可能出现哭闹不安、精神萎靡等情况,因为儿童的神经系统发育尚未完全成熟,对低血糖的耐受和反应与成人有所不同。老年人发生低血糖时,中枢神经症状可能不典型,容易被忽视,如可能仅表现为行为异常、嗜睡等,需要特别警惕。
四、诊断方法
高血糖
血糖检测:通过空腹血糖、餐后血糖或随机血糖检测来判断。空腹血糖是在隔夜空腹(至少8~10小时未进食物)后,早餐前采静脉血测定的血糖值;餐后血糖是进食后2小时测定的血糖值;随机血糖则是不考虑上次用餐时间,随时测定的血糖值。多次检测血糖异常结合临床症状可诊断高血糖及相关疾病。
糖化血红蛋白检测:糖化血红蛋白反映的是过去2~3个月的平均血糖水平,对于评估长期血糖控制情况有重要意义。例如,糖化血红蛋白≥6.5%结合临床症状等可辅助诊断糖尿病。不同年龄、不同病史的患者,糖化血红蛋白的解读可能需要结合具体情况,如对于妊娠糖尿病患者,糖化血红蛋白的诊断标准可能有所不同。
低血糖
血糖检测:快速测定毛细血管血糖是诊断低血糖的重要方法。当血糖值低于相应的诊断标准(非糖尿病成人<2.8mmol/L,糖尿病患者≤3.9mmol/L)时,结合患者的症状可考虑低血糖诊断。
持续血糖监测:对于一些反复发生低血糖但单次血糖检测不能明确诊断的患者,可通过持续血糖监测设备来动态观察血糖变化情况,有助于发现无症状性低血糖等情况。例如,对于糖尿病患者在调整降糖方案过程中,持续血糖监测可以更好地了解血糖波动情况,及时发现低血糖事件。
五、处理原则
高血糖
生活方式调整:对于单纯饮食和运动引起的轻度高血糖,通过调整饮食结构,减少高热量、高糖食物摄入,增加蔬菜、全谷物等富含膳食纤维食物的摄入,同时增加运动量,如每周至少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慢跑等),可帮助控制血糖。不同年龄人群运动方式和强度有所差异,儿童应选择适合其体力的运动,如跳绳、踢毽子等;老年人运动应注意安全,可选择散步、太极拳等。
药物治疗:对于糖尿病等疾病导致的高血糖,需根据具体病情使用降糖药物。如2型糖尿病患者可使用二甲双胍等口服降糖药,或根据情况使用胰岛素治疗。但具体药物的选择需遵循个体化原则,综合考虑患者年龄、肝肾功能、血糖情况等因素。
低血糖
立即补充糖分:对于出现低血糖症状的患者,应立即补充快速升糖的食物,如口服葡萄糖水、糖果、饼干等。儿童发生低血糖时,可给予适量的果汁、含糖的奶制品等。例如,儿童出现饥饿、手抖等低血糖表现时,可快速给予100~150ml的10%葡萄糖液口服。
寻找病因并处理:对于糖尿病患者发生的低血糖,需要及时调整降糖药物剂量,同时注意监测血糖变化。对于因其他疾病导致的低血糖,如胰岛素瘤等,可能需要进一步的影像学检查等明确病因后进行相应治疗。老年人发生低血糖后,除了纠正低血糖外,还需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因为老年人低血糖可能导致严重后果,如心脑血管意外等,需要加强监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