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肾衰竭是怎么引起的
原发性肾脏疾病中肾小球肾炎发病与免疫炎症反应等有关,各年龄段、性别有特点,不良生活方式等可促进展;肾小管-间质性肾炎由多种原因致肾小管-间质损伤,不同年龄、性别有差异,接触肾毒性物质等易发病。继发性肾脏疾病中糖尿病肾病与高血糖等代谢紊乱相关,病程等是关键;高血压肾损害因长期高血压致肾小动脉硬化等,血压控制不佳促进展。遗传性肾脏疾病多囊肾由基因缺陷致囊肿形成破坏肾功,不同类型多囊肾年龄表现有别。其他因素尿路梗阻因尿液排出受阻等致肾损伤,不同年龄、性别有差异,不良生活方式等易引发。
一、原发性肾脏疾病
1.肾小球肾炎:
发病机制:肾小球肾炎是引起慢性肾衰竭较为常见的原发性肾脏疾病。其发病多与免疫炎症反应有关,机体自身免疫系统错误地攻击肾小球组织,导致肾小球的滤过功能受损。例如,在一些自身免疫性疾病相关的肾小球肾炎中,如狼疮性肾炎,患者自身的免疫系统产生针对自身组织的抗体,这些抗体与相应抗原结合形成免疫复合物,沉积在肾小球上,激活补体系统,引发炎症反应,逐渐破坏肾小球结构和功能,若病情迁延不愈,就可能逐渐进展为慢性肾衰竭。不同病理类型的肾小球肾炎进展为慢性肾衰竭的速度有所差异,如微小病变型肾小球肾炎相对进展较慢,但膜增殖性肾小球肾炎等病理类型进展往往较快。
年龄因素:各年龄段均可发病,但不同病理类型在不同年龄阶段的分布有一定特点。儿童时期常见的肾小球肾炎如急性链球菌感染后肾小球肾炎,多数预后良好,少数可转为慢性,但相对成人来说比例较低;而成人中不同病理类型的肾小球肾炎发病率不同,随着年龄增长,一些与代谢相关的肾小球损伤因素可能增加,也会影响肾小球肾炎向慢性肾衰竭的进展。
性别因素:部分肾小球肾炎在性别上有一定倾向性,如狼疮性肾炎多见于女性,这与女性的内分泌等生理特点有关,女性体内的雌激素等因素可能参与了狼疮性肾炎的发病过程,进而影响慢性肾衰竭的发生风险。
生活方式:长期高蛋白饮食、吸烟、酗酒等不良生活方式可能会加重肾小球肾炎患者肾脏的负担,促进肾小球损伤的进展。例如,高蛋白饮食会增加肾小球的滤过负荷,长期如此可加速肾小球硬化等病理过程,从而增加发展为慢性肾衰竭的可能性;吸烟会导致血管收缩,影响肾脏的血液灌注,不利于肾脏疾病的恢复。
病史:有肾小球肾炎病史的患者,如果没有规范治疗、病情控制不佳,如蛋白尿持续不缓解、血压长期控制不理想等,更容易逐渐进展为慢性肾衰竭。
2.肾小管-间质性肾炎:
发病机制:肾小管-间质性肾炎可由多种原因引起,如药物因素(某些抗生素、非甾体类抗炎药等)、感染因素(细菌、病毒等感染累及肾小管-间质)、自身免疫性疾病等。药物引起的肾小管-间质性肾炎是由于药物通过直接毒性作用或免疫反应损伤肾小管上皮细胞和间质组织。例如,某些抗生素如庆大霉素,可通过干扰肾小管细胞的代谢过程,导致肾小管损伤,进而影响肾脏的重吸收和排泄功能,长期的肾小管-间质损伤会逐渐影响肾脏的整体功能,最终发展为慢性肾衰竭。感染因素引起的肾小管-间质性肾炎则是病原体感染后,机体的免疫反应导致肾小管-间质出现炎症损伤,若炎症持续存在且未得到有效控制,会逐渐破坏肾小管-间质结构,影响肾脏功能。
年龄因素:不同年龄段对药物等因素的易感性不同,儿童由于肾脏发育尚未完全成熟,对某些肾毒性药物的耐受性更差,更容易因药物等因素导致肾小管-间质性肾炎进而发展为慢性肾衰竭;老年人由于肾脏储备功能下降,且常合并多种基础疾病,在发生肾小管-间质性肾炎时,病情进展相对较快。
性别因素:一般来说,在肾小管-间质性肾炎的发病上性别差异不如肾小球肾炎明显,但某些与自身免疫相关的肾小管-间质性肾炎可能在女性中有一定的发病特点,不过总体不如肾小球肾炎中狼疮性肾炎的性别倾向性显著。
生活方式:长期接触肾毒性物质的人群,如工作中接触重金属(铅、镉等)的工人,其发生肾小管-间质性肾炎的风险增加,进而可能发展为慢性肾衰竭。此外,不注意个人卫生导致泌尿系统感染反复发生的人群,也容易引发肾小管-间质性肾炎,从而增加慢性肾衰竭的发生几率。
病史:有长期服用肾毒性药物病史、反复泌尿系统感染病史或自身免疫性疾病病史的人群,发生肾小管-间质性肾炎并进展为慢性肾衰竭的风险较高。例如,长期服用含马兜铃酸的中药,可引起马兜铃酸肾病,属于肾小管-间质性肾炎的一种类型,若不及时停用相关药物并进行规范治疗,很容易逐渐发展为慢性肾衰竭。
二、继发性肾脏疾病
1.糖尿病肾病:
发病机制:糖尿病肾病是糖尿病常见的微血管并发症之一。其发病机制较为复杂,主要与高血糖引起的一系列代谢紊乱有关。长期高血糖状态下,肾小球系膜细胞增生,细胞外基质增多,肾小球基底膜增厚,导致肾小球滤过屏障受损。同时,肾脏局部的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激活,进一步加重肾小球的损伤和硬化。此外,多元醇途径激活、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形成等也参与了糖尿病肾病的发病过程,这些因素共同作用,逐渐使肾脏功能减退,最终发展为慢性肾衰竭。据相关研究,在糖尿病患者中,约有30%左右会发展为糖尿病肾病,且随着糖尿病病程的延长,发病风险逐渐增加。
年龄因素:糖尿病肾病多见于病程较长的糖尿病患者,一般来说,糖尿病病程超过10年的患者发生糖尿病肾病的风险明显增加,而不同年龄段的糖尿病患者在病程进展上有所不同,老年人糖尿病患者由于基础代谢等因素,病情进展相对可能更快一些,但总体而言,糖尿病肾病的发生主要与病程相关,而非单纯年龄。
性别因素:在糖尿病肾病的发病上,性别差异不显著,但男性糖尿病患者发生糖尿病肾病的比例可能略高于女性,不过这一差异并不十分突出,主要还是以病程等因素作为主要的影响因素。
生活方式:糖尿病患者如果血糖控制不佳,长期处于高血糖状态,同时合并高血压、高脂血症等情况,会显著增加糖尿病肾病的发生风险。例如,肥胖的糖尿病患者,由于胰岛素抵抗等因素,更容易出现代谢紊乱,加速糖尿病肾病的进展;吸烟的糖尿病患者,血管收缩等因素会影响肾脏的血液供应,不利于糖尿病肾病的控制,进而促进慢性肾衰竭的发生。
病史:有糖尿病病史且血糖控制不理想、合并高血压、高脂血症等并发症的患者,发生糖尿病肾病并进展为慢性肾衰竭的风险极高。例如,糖尿病患者如果同时伴有高血压,血压长期高于130/80mmHg,就会明显加重肾脏的损伤,加速糖尿病肾病向慢性肾衰竭的发展。
2.高血压肾损害:
发病机制:高血压肾损害是由于长期高血压导致肾脏小动脉硬化,进而影响肾脏的血液供应和肾小球功能。长期高血压使肾小球内囊压力升高,肾小球毛细血管壁增厚,内皮细胞损伤,导致肾小球硬化。同时,肾小动脉的硬化会引起肾实质缺血,进一步加重肾脏的损伤。随着病情的进展,肾脏的滤过和重吸收功能逐渐减退,最终发展为慢性肾衰竭。研究表明,高血压患者中约有10%-20%会发展为高血压肾损害,血压控制不佳是促进病情进展的关键因素。
年龄因素:高血压肾损害多见于中老年人,随着年龄的增长,血管弹性下降,更容易发生高血压,且长期高血压对肾脏的损伤随着年龄的增加而逐渐累积。但近年来,由于年轻人高血压患病率的上升,年轻高血压患者如果血压控制不佳,也可能较早出现高血压肾损害并进展为慢性肾衰竭。
性别因素:在高血压肾损害的发病上,性别差异不明显,但女性在更年期前后由于激素水平的变化,血压波动可能相对较大,若血压控制不佳,也容易增加高血压肾损害的发生风险。
生活方式:高盐饮食是导致高血压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长期高盐饮食会使血压难以控制,进而加重高血压肾损害。此外,长期大量饮酒、缺乏运动等不良生活方式也会促进高血压的发生和发展,从而增加高血压肾损害及慢性肾衰竭的发生风险。例如,每天饮酒超过50ml(酒精含量)的人群,高血压的患病率明显高于不饮酒或少量饮酒的人群,进而增加肾脏损伤的风险。
病史:有长期高血压病史且血压控制不理想的患者,发生高血压肾损害并进展为慢性肾衰竭的风险很高。例如,高血压患者如果血压长期高于140/90mmHg且未进行规范治疗,几年内就可能出现肾脏的早期损伤,如尿微量白蛋白增多等,若不及时干预,病情会逐渐进展为慢性肾衰竭。
三、遗传性肾脏疾病
1.多囊肾:
发病机制:多囊肾是一种遗传性肾脏疾病,主要由基因缺陷引起。常染色体显性多囊肾是最常见的类型,其致病基因主要位于16号染色体和4号染色体上。这些基因的突变导致肾小管上皮细胞异常增殖和囊性变,多个囊肿在肾脏内逐渐形成并增大,压迫肾脏组织,破坏肾脏的正常结构和功能。随着囊肿的不断增大和增多,肾脏的滤过面积逐渐减少,肾脏功能逐渐减退,最终发展为慢性肾衰竭。一般来说,常染色体显性多囊肾患者在30-50岁左右开始出现症状,随着年龄增长,肾功能进行性下降。
年龄因素:常染色体显性多囊肾在儿童期可能就有囊肿形成,但多数在成年后才出现明显症状和肾功能减退。而常染色体隐性多囊肾多在婴儿期发病,病情进展相对较快,常较早出现慢性肾衰竭相关表现。所以不同类型的多囊肾在年龄表现上有差异,常染色体显性多囊肾主要影响中老年人,常染色体隐性多囊肾主要影响婴儿和儿童。
性别因素:多囊肾的发病在性别上无明显差异,男女均可发病,且遗传方式主要为常染色体显性或隐性遗传,与性别无关。
生活方式:对于多囊肾患者,避免腰部受到剧烈撞击等外伤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囊肿增大到一定程度后,腰部外伤容易导致囊肿破裂出血等并发症,加重肾脏损伤。此外,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如合理饮食、适当运动等,对于延缓多囊肾病情进展有一定帮助,但由于其遗传性,生活方式的影响相对基因因素来说是次要的。
病史:有家族多囊肾遗传病史的人群,应定期进行肾脏相关检查,以便早期发现多囊肾并采取相应措施延缓病情进展。如果家族中有明确的多囊肾患者,其后代应密切关注肾脏情况,一旦出现腰部不适、血尿等症状,应及时就医,因为这类人群发生多囊肾并进展为慢性肾衰竭的风险显著高于普通人群。
四、其他因素
1.尿路梗阻:
发病机制:尿路梗阻可由多种原因引起,如尿路结石、前列腺增生、输尿管狭窄等。尿路梗阻后,尿液排出受阻,肾脏内肾盂和肾盏内压力升高,导致肾小球滤过率下降。同时,梗阻上方的尿液潴留容易引起感染,进一步加重肾脏的损伤。长期尿路梗阻会导致肾间质纤维化,肾脏结构破坏,肾功能逐渐减退,最终发展为慢性肾衰竭。例如,输尿管结石引起的尿路梗阻,如果不及时解除,几个月内就可能出现肾脏功能的明显下降。
年龄因素:不同原因引起的尿路梗阻在不同年龄阶段的发病率不同。前列腺增生引起的尿路梗阻多见于中老年男性;而尿路结石可发生在任何年龄,但儿童尿路结石相对较少见,中老年人尿路结石发病率较高。不同年龄的尿路梗阻患者,其肾脏对梗阻的耐受程度和病情进展速度有所不同,老年人由于肾脏储备功能下降,对尿路梗阻的耐受性更差,病情进展可能更快。
性别因素:前列腺增生引起的尿路梗阻主要见于男性,女性相对较少发生;而尿路结石、输尿管狭窄等引起的尿路梗阻在男女中的发病率无明显性别差异。
生活方式:长期饮水过少、饮食中高钙高草酸等成分摄入过多的人群,容易发生尿路结石,从而增加尿路梗阻的风险,进而发展为慢性肾衰竭。例如,每天饮水量少于1000ml的人群,尿路结石的发生率明显高于饮水充足的人群。此外,缺乏运动等生活方式也可能与尿路结石的形成有关,因为运动少会导致尿液中一些物质更容易沉积形成结石。
病史:有尿路结石病史、前列腺增生病史或输尿管狭窄等病史的人群,发生尿路梗阻并进展为慢性肾衰竭的风险较高。例如,曾经有过尿路结石发作并治愈的患者,如果不注意预防,结石复发的几率较高,再次出现尿路梗阻会加重肾脏损伤,增加慢性肾衰竭的发生风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