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消化道出血症状因出血量、速度、部位不同而异,有呕血与黑便(出血部位幽门以上常呕血,出血量、速度不同呕血颜色不同,黑便因血红蛋白铁与硫化物结合呈柏油样,出血快可现暗红或鲜红血便)、失血性周围循环衰竭(出血量较大现头晕等,严重休克,老年代偿弱易早现)、贫血表现(慢性小量致缺铁性贫血,急性大量致正细胞正色素性贫血,儿童贫血影响生长发育)、其他表现(出血后血液分解产物吸收致低热,伴原发病表现如胃溃疡周期性腹痛、肝硬化相关表现)
呕血与黑便:这是上消化道出血特征性的表现。出血部位在幽门以上时,常伴有呕血。若出血量较少、出血速度较慢,呕血多呈棕褐色或咖啡色,是经过胃酸作用后的产物;若出血量大、出血速度快,呕血则为鲜红色或伴有血块。黑便是由于血红蛋白中的铁与肠道内硫化物结合形成硫化铁所致,一般呈柏油样黑而发亮。但如果出血速度过快,血液在肠道内通过迅速,也可能出现暗红色甚至鲜红色血便。例如,消化性溃疡引起的上消化道出血,就常见呕血与黑便的表现,溃疡出血时,若出血流入肠道,血红蛋白经肠道内硫化物作用形成黑便。
失血性周围循环衰竭:出血量较大时,患者可出现头晕、心慌、乏力等症状,严重时会出现面色苍白、四肢湿冷、心率加快、血压下降等休克表现。这是因为大量出血导致血容量急剧减少,组织器官灌注不足。比如,短时间内失血量超过1000ml时,就可能出现明显的休克症状,老年患者由于机体代偿能力相对较弱,在出血量相对较少时也可能较快出现周围循环衰竭的表现,因为老年患者的心血管、内分泌等系统功能相对减退,对血容量减少的耐受能力较差。
贫血表现:慢性小量出血可导致缺铁性贫血,患者会出现面色苍白、头晕、耳鸣、记忆力减退等症状;急性大量出血引起的是正细胞正色素性贫血,在出血早期,由于血液浓缩,血红蛋白浓度可能无明显变化,但随着机体的代偿,会逐渐出现贫血相关表现。对于儿童患者,上消化道出血导致的贫血可能会影响其生长发育,因为儿童处于生长旺盛期,对营养物质包括造血原料的需求较高,贫血会影响其身体和智力的发育。
其他表现:出血后由于血液分解产物被吸收,可能出现低热,一般不超过38.5℃,持续3-5天。另外,上消化道出血原发病的表现也可能伴随出现,比如胃溃疡引起的上消化道出血,患者可能有周期性上腹部疼痛的病史;肝硬化导致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患者,可能有肝硬化的相关表现,如肝掌、蜘蛛痣、脾大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