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消化道出血常见的病因
上消化道出血的常见病因包括消化性溃疡、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急性糜烂出血性胃炎、上消化道肿瘤。消化性溃疡与胃酸-胃蛋白酶消化作用、幽门螺杆菌感染等相关,约50%上消化道出血由其所致;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多由肝硬化致门静脉高压引起,在有肝硬化病史人群高发;急性糜烂出血性胃炎常因应激、药物、酒精等因素引起,各年龄段均可发病;上消化道肿瘤如食管癌、胃癌等可因肿瘤组织侵蚀血管致出血,中老年人群相对高发,与多种因素相关。
一、消化性溃疡
消化性溃疡是上消化道出血常见病因之一。其中,胃溃疡及十二指肠溃疡较为多见。其发病机制主要与胃酸-胃蛋白酶的消化作用、幽门螺杆菌(Hp)感染等相关。Hp感染可破坏胃十二指肠黏膜屏障,使黏膜容易被胃酸和胃蛋白酶侵蚀,形成溃疡,当溃疡侵蚀到血管时,就会引起出血。研究显示,约50%的上消化道出血由消化性溃疡所致,且在不同年龄段、不同性别中均可发生,有长期不良生活方式(如长期大量饮酒、长期服用非甾体抗炎药等)或有溃疡病史的人群发病风险更高。
二、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
多由肝硬化引起门静脉高压导致。肝硬化时,门静脉血流受阻,回流压力增高,致使食管胃底静脉迂曲扩张。当血管压力达到一定程度,曲张的静脉就容易破裂出血,这是上消化道出血的严重病因之一,在有肝硬化病史的人群中高发,男性和女性在这方面的发病风险因肝硬化的发生因素不同而有差异,比如长期大量饮酒导致的肝硬化男性相对多见,而自身免疫性肝病等导致的肝硬化男女发病无明显性别差异,但都与肝硬化的病程、病情严重程度等相关。
三、急性糜烂出血性胃炎
常因应激、药物(如非甾体抗炎药、糖皮质激素等)、酒精等因素引起。应激状态下(如严重创伤、大手术、颅内病变等),机体的神经内分泌系统会发生变化,导致胃黏膜的血流减少、黏液分泌减少,黏膜屏障受损,从而引起胃黏膜糜烂、出血;长期服用非甾体抗炎药会抑制环氧合酶(COX),减少前列腺素合成,影响胃黏膜的修复和保护功能;大量饮酒可直接损伤胃黏膜。各年龄段均可发病,有上述相关诱因的人群更易患病,不同性别在这方面的发病风险无明显特异性差异,但有相关诱因接触史的人群需特别注意。
四、上消化道肿瘤
如食管癌、胃癌等。肿瘤生长过程中,肿瘤组织缺血坏死,侵蚀周围血管可导致出血。早期可能症状不明显,随着病情进展出现相应消化道症状。在中老年人群中相对高发,男性和女性的发病风险因不同肿瘤类型有一定差异,比如胃癌的发病男女比例有一定特点,且与遗传因素、饮食习惯(如长期高盐饮食、吸烟等)、幽门螺杆菌感染等多种因素相关,有肿瘤家族史、不良生活方式的人群发病风险更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