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筋膜室综合征的临床表现
骨筋膜室综合征有症状和体征表现,症状包括早期进行性加剧的疼痛、受累神经支配区域感觉异常、肌肉运动受限、皮肤出现苍白发绀等改变;体征包括受累骨筋膜室区域明显压痛、被动牵拉受累肌肉时出现疼痛、骨筋膜室区域张力增高
一、症状表现
1.疼痛
早期是最主要的症状,通常为进行性加剧的疼痛。受伤肢体出现剧烈疼痛,且这种疼痛不能被一般的止痛措施缓解。例如,骨折等创伤后,受伤部位所在骨筋膜室内压力升高,刺激神经末梢,导致疼痛。在儿童中,由于其神经系统对疼痛的感知和表达可能与成人有所不同,但仍会表现出哭闹、对受伤肢体的抗拒等异常表现,因为骨筋膜室综合征引起的疼痛同样会影响到儿童的舒适感。
2.感觉异常
受累神经支配区域出现感觉减退或麻木。随着病情进展,神经受到进一步压迫,会出现相应神经分布区域的感觉异常。比如,前臂骨筋膜室综合征可能会影响正中神经等,导致手部相应区域感觉异常。对于不同年龄人群,儿童的感觉异常可能表现为对肢体触碰的反应迟钝等,而成人则能较明确表述麻木等感觉。
3.运动障碍
肌肉功能受到影响,出现运动受限。早期可能表现为肌肉力量减弱,随着病情加重,可出现肌肉瘫痪。例如,小腿骨筋膜室综合征可能影响胫前肌、胫后肌等,导致足的背伸、跖屈等运动障碍。儿童由于骨骼、肌肉等发育尚未完全成熟,运动障碍的表现可能与成人有所差异,但同样会出现肢体运动能力下降的情况,如无法正常活动受伤肢体等。
4.皮肤改变
早期皮肤可能正常或稍红、温度稍高,随着病情发展,皮肤可出现苍白、发绀等改变,皮温降低。这是由于骨筋膜室压力增高,导致局部血液循环障碍,皮肤血供不足所致。在特殊人群如老年人中,本身血液循环相对较差,骨筋膜室综合征发生后皮肤改变可能会更明显且恢复相对较慢;而儿童皮肤相对娇嫩,对血液循环障碍的反应可能在外观上有其自身特点,但本质也是血液循环受到影响导致的皮肤相关表现。
二、体征表现
1.筋膜室压痛
受累骨筋膜室区域有明显压痛。通过按压受伤肢体的骨筋膜室部位,可发现压痛非常显著,这是由于室内容积增加、压力升高刺激周围组织引起的。对于不同年龄患者,儿童可能因配合度问题需要更轻柔但准确的按压来判断压痛情况,而成人可以较明确指出压痛部位。
2.肌肉被动牵拉痛
被动牵拉受累肌肉时出现疼痛。例如,牵拉小腿的肌肉时,骨筋膜室综合征患者会出现明显疼痛,这是因为肌肉处于缺血状态,被动牵拉时加重了肌肉缺血缺氧,刺激神经引起疼痛。在儿童护理中,进行肢体被动活动评估肌肉被动牵拉痛时要格外轻柔,避免加重患儿痛苦,同时准确判断是否存在该体征。
3.筋膜室张力增高
用手触摸骨筋膜室区域,可感觉到张力增高,如同硬邦邦的感觉。这是由于骨筋膜室内压力升高,组织肿胀,导致局部张力增加。对于不同年龄人群,儿童的骨筋膜室相对较小,压力变化可能更易导致张力增高表现更明显,而老年人由于组织弹性等变化,张力增高的表现可能与中青年有所不同,但本质都是骨筋膜室内压力异常升高的体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