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道感染是什么病
胆道感染是包括胆囊炎和胆管炎等的胆道系统感染性疾病,病因有胆道梗阻(结石、寄生虫等致胆汁排出不畅引发细菌滋生)和细菌感染(肠道细菌经多种途径感染胆道),临床表现因类型而异,诊断靠影像学和实验室检查,治疗分非手术(抗感染、对症支持)和手术(解除梗阻引流胆汁),可通过合理饮食、积极治疗胆道疾病来预防。
一、病因
1.胆道梗阻
结石是导致胆道梗阻的常见原因,结石可阻塞胆管或胆囊管,使胆汁排出不畅,胆汁淤积,有利于细菌滋生繁殖,从而引发感染。例如,胆囊结石或胆总管结石等都可能引起胆道梗阻进而导致感染。在一些老年人中,由于胆汁成分改变等因素,结石形成的风险较高,更容易发生胆道梗阻相关的胆道感染。
胆道寄生虫,如蛔虫等也可造成胆道梗阻,蛔虫进入胆道后,可带来肠道细菌,引发感染。对于儿童来说,如果卫生习惯不佳,感染蛔虫的几率相对较高,胆道蛔虫症是儿童胆道感染的一个常见病因。
2.细菌感染
肠道细菌是胆道感染的主要病原菌,常见的有大肠杆菌、克雷伯菌属、肠球菌等。细菌可通过胆道逆行感染、血行感染或淋巴途径感染胆道。例如,当机体免疫力低下时,肠道细菌可能通过血行播散至胆道引起感染。对于有基础疾病、长期卧床的老年人,机体免疫力相对较弱,血行感染胆道引发胆道感染的风险可能增加。
二、临床表现
1.胆囊炎
急性胆囊炎:主要表现为右上腹疼痛,可向右肩部或背部放射,疼痛常因进食油腻食物而诱发。患者还可能出现恶心、呕吐等症状,体温可升高,一般在38℃-39℃左右,部分患者可伴有寒战。查体时右上腹有压痛、反跳痛,墨菲征阳性。在老年患者中,临床表现可能不典型,如腹痛程度较轻,体温升高等情况可能不明显,容易被忽视,导致病情延误。
慢性胆囊炎:多表现为右上腹隐痛、腹胀、嗳气等消化不良症状,可在进食油腻食物后加重。症状相对较轻,但可反复发作。
2.胆管炎
急性胆管炎:除了有腹痛、发热等表现外,还可出现黄疸,表现为皮肤、巩膜黄染。严重时可出现感染性休克,表现为血压下降、意识障碍等。在儿童胆道感染中,急性胆管炎相对较少见,但一旦发生,病情可能进展较快,需要密切关注。对于有胆道基础疾病的患者,如胆管结石患者,发生急性胆管炎的风险较高。
三、诊断
1.影像学检查
腹部B超:是胆道感染常用的筛查方法,可发现胆道内是否有结石、胆道是否扩张等情况。通过B超可以观察胆囊的大小、壁厚情况以及胆管的直径等,有助于判断是否存在胆道梗阻及感染情况。例如,发现胆囊增大、壁厚毛糙、胆管扩张等表现,提示可能存在胆道感染。在儿童检查时,需要根据儿童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检查方式和超声探头等,以准确获取图像信息。
CT检查:对于病情复杂的患者,如怀疑有胆道肿瘤等情况时,CT检查有助于更清晰地显示胆道及周围组织的情况,了解病变的范围和程度。
2.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可见白细胞计数升高,中性粒细胞比例增加,提示存在感染。在老年人中,由于机体反应性可能下降,白细胞升高的程度可能不如年轻人明显,但仍可通过中性粒细胞比例等指标来判断感染情况。
肝功能检查:可出现胆红素升高、转氨酶升高等情况,反映胆道感染对肝功能的影响。如胆总管梗阻导致胆汁排泄不畅时,胆红素会明显升高。
四、治疗
1.非手术治疗
抗感染治疗:根据药敏试验结果选用合适的抗生素,如头孢菌素类等。对于胆道感染,需要选用对肠道革兰阴性杆菌有效的抗生素。在儿童患者中,要选择儿童适用且安全的抗生素,避免使用可能对儿童生长发育有影响的药物。
对症支持治疗:包括补液、纠正水电解质紊乱等。对于出现黄疸的患者,要注意保护肝功能,给予相应的保肝治疗。
2.手术治疗
对于胆道梗阻严重、感染难以控制的患者,需要进行手术治疗,如胆囊切除术、胆总管切开取石术等。手术的目的是解除胆道梗阻,引流感染的胆汁。在老年人中,手术前需要充分评估患者的心肺功能等全身情况,以确保手术安全。对于儿童患者,手术需要更加谨慎,要考虑儿童的生长发育特点,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和时机。
五、预防
1.合理饮食
保持饮食规律,避免暴饮暴食,减少高脂肪、高胆固醇食物的摄入,如动物内脏、油炸食品等。这有助于降低胆结石的形成风险,从而减少胆道感染的发生几率。对于不同年龄段的人群都适用,例如儿童要避免过多食用高热量、高脂肪的零食等。
2.积极治疗胆道疾病
对于有胆道结石等基础疾病的患者,要积极治疗,定期复查。如发现胆囊结石有增大趋势或出现相关症状时,应及时就医,必要时进行手术治疗。老年人如果患有胆道疾病,要更加重视,因为老年人机体功能衰退,疾病进展可能更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