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乳糖不耐受
乳糖不耐受是人体因缺乏足够乳糖酶无法完全消化乳糖而出现消化道不适等症状的现象,其发病机制包括先天性和继发性乳糖酶缺乏,临床表现有消化系统及其他表现,诊断方法有氢呼气试验、乳糖耐量试验、小肠黏膜活检等,不同人群如儿童、成人、特殊病史人群有不同应对方式,预防与管理包括预防和合理饮食、监测营养、调整饮食缓解症状等。
一、定义
乳糖不耐受是指人体缺乏足够的乳糖酶,无法完全消化分解乳糖,从而在食用含乳糖的食物后引起一系列消化道不适症状的现象。乳糖是奶类中含有的一种糖分,需要乳糖酶将其分解为葡萄糖和半乳糖才能被肠道吸收。
二、发病机制
1.乳糖酶缺乏原因
先天性乳糖酶缺乏:这是一种罕见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疾病,由于基因缺陷导致婴儿自出生时肠道就缺乏乳糖酶,从婴儿期开始进食母乳或牛乳后就会出现症状。
继发性乳糖酶缺乏:多种因素可引起,例如肠道感染(如轮状病毒肠炎等)会损伤小肠黏膜上皮细胞,导致乳糖酶分泌减少;某些药物治疗、营养不良等情况也可能影响乳糖酶的产生和功能,使乳糖酶活性降低,常见于各年龄段人群,儿童患肠道感染性疾病时较易出现该情况。
2.不耐受后的反应:当摄入含乳糖的食物后,未被消化的乳糖进入结肠,被肠道细菌发酵分解,产生氢气、二氧化碳等气体,同时使肠道渗透压增高,引起腹胀、排气增多等症状;并且发酵产生的酸性物质刺激肠道,导致腹泻等消化道症状。
三、临床表现
1.症状表现
消化系统症状:最常见的是腹泻,大便多为黄色或青绿色稀糊便,或呈蛋花汤样,每日数次至十余次不等;还会有腹胀、腹痛,腹痛多为痉挛性,程度轻重不一;部分人会出现恶心呕吐等症状。例如儿童乳糖不耐受时可能因腹泻导致脱水、电解质紊乱等情况,表现为精神萎靡、尿量减少等。
其他表现:严重且长期乳糖不耐受可能影响营养物质吸收,导致营养不良,表现为体重不增、生长发育迟缓等,尤其在儿童群体中较为明显,因为儿童处于生长发育关键时期,营养吸收受影响会对其身高、智力等发育产生不利影响。
四、诊断方法
1.氢呼气试验:让受检者口服一定量的乳糖,然后定时收集呼气,检测其中氢气含量。如果氢气含量明显升高,提示乳糖吸收不良,因为未被消化的乳糖在肠道被细菌发酵产生氢气,可通过呼气检测到,该方法无创、简便,适用于各年龄段人群,儿童也可进行。
2.乳糖耐量试验:检测空腹血糖后,口服一定量乳糖(按体重计算),然后定期检测血糖。正常情况下,乳糖被消化吸收后血糖会升高,而乳糖不耐受者血糖升高不明显,此方法能反映机体对乳糖的消化吸收能力,但操作相对氢呼气试验稍复杂,儿童进行时需注意剂量等情况。
3.小肠黏膜活检:通过内镜取小肠黏膜组织进行检查,观察乳糖酶的含量和活性,这是诊断乳糖不耐受的金标准,但属于有创检查,一般在其他检查难以明确诊断时才会采用,儿童除非病情需要,否则应尽量避免有创检查。
五、人群差异及应对
1.儿童:儿童乳糖不耐受较为常见,尤其是婴儿期,母乳喂养的婴儿若母亲饮食中乳糖含量高,婴儿也可能出现不耐受情况。对于儿童乳糖不耐受,可选择低乳糖或无乳糖的配方奶,如部分水解乳糖的配方奶,满足儿童生长发育对营养的需求,同时避免不耐受症状发生;添加辅食时要注意食物中乳糖的含量,逐步引导儿童肠道对乳糖的适应,但需谨慎操作,避免加重肠道负担。
2.成人:成人乳糖不耐受多为继发性,不同生活方式的成人若出现乳糖不耐受,可根据自身情况选择合适的替代食物,如饮用酸奶(部分酸奶中乳糖已被发酵分解)、食用奶酪等,这些食物既含有一定营养成分,又能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乳糖不耐受症状的发生;对于因疾病导致的继发性乳糖不耐受,需要积极治疗原发病,同时调整饮食结构。
3.特殊病史人群:有肠道疾病病史的人群,如曾患严重肠道感染导致乳糖不耐受的患者,在疾病康复后仍可能存在乳糖消化功能较弱的情况,需要更加谨慎地选择饮食中乳糖的摄入量,逐步尝试少量摄入乳糖,观察肠道反应,根据自身情况调整饮食,以保证营养摄入的同时避免消化道不适。
六、预防与管理
1.预防方面:对于有乳糖不耐受家族史的人群,在孕期及婴儿喂养时可适当关注,婴儿出生后若为母乳喂养,母亲应注意自身饮食中乳糖的摄入情况;对于儿童,在肠道健康时期可逐步引入含乳糖的食物,帮助建立肠道对乳糖的消化能力,但要适度,避免一次性摄入过多乳糖引发不耐受。
2.管理方面:明确乳糖不耐受的人群要合理规划饮食,避免食用牛奶、母乳等富含乳糖的食物,选择合适的乳糖替代品;定期监测营养状况,尤其是儿童和有营养不良风险的人群,通过检测身高、体重、血常规等指标了解营养情况,必要时进行营养补充;对于因乳糖不耐受出现消化道症状的患者,可通过调整饮食频率和量来缓解症状,如少量多次摄入含乳糖食物,观察自身反应,找到适合自己的饮食方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