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胆管炎是胆管慢性炎症性疾病,病因包括感染(细菌、寄生虫)、自身免疫及其他(胆道结石、医源性);病理有胆管壁增厚纤维化、肝脏淤胆及纤维化等改变;临床表现有腹痛、黄疸等症状及相应体征;诊断靠实验室(血常规、肝功、自身抗体)和影像学(超声、CT、MRCP)检查;治疗分针对病因(抗感染、抗寄生虫、自身免疫相关治疗)和对症支持(利胆退黄、营养补充);特殊人群如儿童、老年人、妊娠期女性治疗有不同注意事项。
一、病因
1.感染因素
细菌感染是常见病因之一,如大肠杆菌等肠道革兰阴性杆菌可通过胆道逆行感染等途径引发慢性胆管炎。有研究表明,在胆道梗阻的基础上更容易发生细菌感染进而导致慢性胆管炎,胆道梗阻会使胆汁引流不畅,为细菌滋生创造了有利环境。
某些寄生虫感染也可能导致慢性胆管炎,例如华支睾吸虫感染,华支睾吸虫寄生于胆道系统,会引起胆管的慢性炎症反应,长期的寄生虫感染会反复刺激胆管,导致胆管壁增厚、纤维化等病理改变。
2.自身免疫因素
自身免疫性疾病可能累及胆管系统,引发慢性胆管炎。例如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其发病机制与自身免疫反应密切相关,自身免疫系统错误地攻击胆管组织,导致胆管出现炎症、狭窄等病变,多见于中青年男性,患者体内可检测到自身抗体,如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等。
自身免疫因素导致的慢性胆管炎,其发病过程与个体的免疫调节失衡有关,遗传因素可能在其中起到一定作用,具有遗传易感性的个体更容易因自身免疫因素引发胆管炎症。
3.其他因素
长期的胆道结石刺激也是慢性胆管炎的一个重要诱因。胆道结石会反复摩擦胆管壁,导致胆管黏膜损伤,进而引发炎症反应,并且结石的存在会持续影响胆汁的引流,使炎症难以消退,长期反复的炎症刺激可导致胆管慢性病变。
医源性因素,如胆道手术、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等操作后,可能因操作损伤胆管或导致胆汁引流异常等情况,从而引发慢性胆管炎。
二、病理改变
1.胆管壁改变
胆管壁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增厚,这是由于炎症细胞浸润以及纤维组织增生所致。在显微镜下可见胆管黏膜下层、肌层等有大量淋巴细胞、浆细胞等炎症细胞浸润,胆管上皮细胞可能出现变性、坏死等改变。
随着病情进展,胆管壁会逐渐纤维化,导致胆管腔狭窄。纤维化的胆管壁弹性降低,管腔变窄会进一步影响胆汁的正常排泄,加重胆道的梗阻状态,形成恶性循环。
2.肝脏改变
长期的慢性胆管炎会影响肝脏的胆汁排泄功能,进而导致肝脏的病理改变。可能出现肝细胞的淤胆性改变,肝细胞内有胆汁淤积,肝脏汇管区会有炎症细胞浸润,后期可发展为肝纤维化甚至肝硬化。例如,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患者后期常合并肝硬化,肝脏体积可能缩小,质地变硬,肝表面呈结节状等。
三、临床表现
1.症状
腹痛:多为右上腹或上腹部隐痛、胀痛或钝痛,疼痛程度不一,有的患者疼痛可反复发作,在进食油腻食物后可能会加重,这是因为油腻食物会刺激胆汁分泌,而胆管炎症状态下胆汁排泄不畅,从而引发疼痛。
黄疸:部分患者会出现黄疸症状,表现为皮肤、巩膜黄染,这是由于胆管炎症导致胆管狭窄或梗阻,胆汁排泄受阻,胆红素反流入血所致。黄疸的程度可轻可重,轻的可能仅表现为皮肤轻度黄染,重的则全身黄染明显。
其他症状:还可能伴有乏力、食欲不振、消瘦等全身症状,这是因为慢性炎症消耗身体能量,影响消化功能,导致患者营养摄入不足等原因引起。
2.体征
腹部体征:右上腹可能有轻压痛,若病情较重,炎症累及周围组织,可能会有反跳痛和肌紧张,但一般不如急性胆管炎明显。部分患者可触及肿大的胆囊,但质地一般较软,这与胆道梗阻的程度等因素有关。
四、诊断方法
1.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可见白细胞计数及中性粒细胞比例升高,提示有炎症反应存在。但在慢性期,白细胞计数可能不一定明显升高,需结合其他指标综合判断。
肝功能检查:可出现胆红素升高,以结合胆红素升高为主,反映胆管梗阻导致的胆汁排泄障碍;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等可能轻度升高,提示肝细胞有一定损伤;碱性磷酸酶(ALP)和γ-谷氨酰转肽酶(GGT)常明显升高,这是因为胆管炎症导致胆管上皮细胞损伤,酶释放入血增加。
自身抗体检测:对于怀疑自身免疫性因素引起的慢性胆管炎,如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需要检测自身抗体,如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等,有助于明确诊断。
2.影像学检查
腹部超声:是常用的筛查手段,可以观察胆管的形态、有无扩张、结石等情况。慢性胆管炎患者可能出现胆管壁增厚、胆管腔狭窄或扩张等表现,但超声对胆道系统的显示有时会受到肠气等因素的干扰。
计算机断层扫描(CT):能更清晰地显示胆管系统的结构,有助于发现胆管壁增厚、胆管结石、肝脏的病理改变等情况。可以看到胆管的走行、管腔的狭窄程度以及肝脏是否有纤维化、肝硬化等表现。
磁共振胰胆管造影(MRCP):对胆道系统的显示具有很高的分辨率,能够清晰地显示胆管树的形态,对于诊断胆管狭窄、梗阻的部位和原因等有重要价值,是诊断慢性胆管炎及相关胆道疾病的重要影像学方法。
五、治疗原则
1.针对病因治疗
如果是细菌感染引起的慢性胆管炎,需要根据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结果选用敏感抗生素进行抗感染治疗。例如,若为大肠杆菌感染,可选用头孢菌素类等抗生素,但具体药物的选择需严格依据药敏结果。
对于寄生虫感染引起的慢性胆管炎,如华支睾吸虫感染,需要使用抗寄生虫药物进行治疗,如吡喹酮等,通过杀灭寄生虫来缓解胆管的炎症反应。
对于自身免疫性因素引起的慢性胆管炎,如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目前主要使用熊去氧胆酸等药物进行治疗,熊去氧胆酸可以改善胆汁的成分和流量,一定程度上缓解胆管的炎症和纤维化进程,但对于病情较重的患者可能需要考虑其他治疗手段,如肝移植等。
2.对症支持治疗
对于有黄疸的患者,需要进行利胆、退黄等对症处理,可使用一些利胆药物促进胆汁排泄,减轻黄疸症状。
对于出现营养不良的患者,需要补充营养,保证足够的热量、蛋白质等营养物质摄入,必要时可通过肠内或肠外营养支持的方式来改善患者的营养状况。
六、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儿童
儿童慢性胆管炎相对较少见,若发生,多与先天性胆道畸形、感染等因素有关。儿童在治疗时需特别注意药物的选择,避免使用对儿童肝肾功能有较大影响的药物。在进行影像学检查时,需根据儿童的体重等情况合理选择检查方法和药物剂量(如造影剂等)。同时,要密切观察儿童的病情变化,因为儿童对疾病的耐受能力相对较弱,病情进展可能较快,需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2.老年人
老年人慢性胆管炎患者常合并有其他基础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等。在治疗慢性胆管炎时,要充分考虑这些基础疾病对治疗的影响以及治疗药物与基础疾病用药之间的相互作用。例如,使用抗生素时要注意避免与老年人正在服用的其他药物产生不良相互作用。老年人的肝肾功能可能有所减退,在用药剂量上需要进行调整,并且要密切监测肝肾功能变化。同时,老年人对疼痛等症状的感知可能不如年轻人敏感,病情变化时可能不易被察觉,需加强病情观察。
3.妊娠期女性
妊娠期女性患慢性胆管炎时,治疗需要格外谨慎。药物的选择要考虑对胎儿的影响,尽量选择对胎儿安全性较高的药物。在进行影像学检查时,要权衡检查的必要性和对胎儿的潜在风险。妊娠期女性的生理状态特殊,病情变化可能会影响胎儿的发育,因此需要密切监测母婴的情况,及时调整治疗方案,以保障母婴的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