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发性乳糖不耐受是什么意思
继发性乳糖不耐受是因肠道黏膜受损致乳糖酶分泌或活性改变,进食含乳糖食物出现消化道及全身症状,可通过乳糖耐受试验、氢呼气试验、小肠黏膜活检诊断,处理需针对原发病、调整饮食并康复随访,不同特殊人群如婴幼儿、儿童、成人有相应注意事项。
一、继发性乳糖不耐受的定义
继发性乳糖不耐受是指由于各种原因导致小肠黏膜乳糖酶分泌减少或活性降低,从而使机体对乳糖的消化吸收障碍,进食含乳糖的食物后引起的一系列消化道症状和代谢改变。其根本原因是肠道黏膜受到了损伤,使得乳糖酶的正常功能受到影响。例如,一些肠道疾病,如急性肠炎、乳糜泻等,会损伤小肠黏膜,进而引发继发性乳糖不耐受。
二、常见引发继发性乳糖不耐受的原因
1.肠道疾病因素
感染性肠炎:病毒(如轮状病毒等)、细菌(如大肠杆菌等)感染肠道后,会破坏小肠黏膜上皮细胞,其中就包括分泌乳糖酶的细胞,导致乳糖酶分泌减少。例如轮状病毒肠炎,在婴幼儿中较为常见,感染后容易出现继发性乳糖不耐受的情况。对于婴幼儿来说,由于其肠道功能发育尚未完全成熟,感染后更易受到影响。
乳糜泻:这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机体免疫系统错误地攻击小肠黏膜,导致小肠绒毛萎缩,影响乳糖酶等消化酶的分泌和功能,从而引起继发性乳糖不耐受。这种疾病可发生在不同年龄人群,但在儿童和青少年中也有一定发病率,其发病与遗传等因素有关,有家族史的人群相对更容易患病。
炎症性肠病:如克罗恩病和溃疡性结肠炎,肠道的慢性炎症会持续损伤小肠黏膜,使得乳糖酶的产生和功能受到影响,进而引发继发性乳糖不耐受。这类疾病病程较长,对患者的生活方式影响较大,患者需要注意饮食等多方面的调整来控制病情。
2.其他因素
腹部手术:例如胃大部切除术等,手术可能会影响肠道的正常结构和功能,导致乳糖酶分泌减少或肠道对乳糖的消化吸收功能紊乱,从而引发继发性乳糖不耐受。腹部手术后的患者需要经历较长时间的肠道功能恢复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密切关注乳糖的摄入情况。
药物影响:某些药物可能会对小肠黏膜产生损伤,间接影响乳糖酶的分泌。例如一些抗生素的长期或不恰当使用,可能会破坏肠道正常菌群平衡,进而影响小肠黏膜的功能,导致继发性乳糖不耐受。不同药物对肠道的影响机制不同,在使用可能影响肠道功能的药物时,需要密切监测肠道消化吸收功能的变化。
三、继发性乳糖不耐受的临床表现
1.消化道症状
腹泻:是常见的症状之一,大便多为黄色或绿色稀便,次数不等,严重时可出现大量水样便。这是因为乳糖不能被正常消化吸收,在肠道内被肠道细菌发酵,导致肠道渗透压增高,引起腹泻。对于婴幼儿来说,严重腹泻可能会导致脱水等严重并发症,需要及时关注和处理。
腹胀:未被消化吸收的乳糖在肠道内被细菌发酵产生气体,导致肠道积气,引起腹胀。患者可感觉腹部胀满不适,尤其在进食含乳糖食物后更为明显。
腹痛:部分患者会出现腹部隐痛或绞痛,疼痛部位多在脐周,这与肠道内气体积聚、肠道蠕动异常等因素有关。
2.全身表现
营养不良:长期的继发性乳糖不耐受会影响营养物质的吸收,尤其是乳糖中含有一定的能量和营养成分,长期不能正常吸收会导致患者出现营养不良的表现,如体重不增或下降、生长发育迟缓(多见于儿童患者)、贫血等。儿童处于生长发育关键时期,营养不良对其影响更为严重,可能会影响身高、智力等方面的发育。
四、继发性乳糖不耐受的诊断方法
1.乳糖耐受试验:让患者口服一定量的乳糖,然后监测血糖变化。正常情况下,乳糖被消化吸收后血糖会升高,而乳糖不耐受患者由于乳糖不能正常消化吸收,血糖升高不明显或升高幅度很小。这种方法简单易行,但有一定的局限性,可能会受到其他因素的干扰。
2.氢呼气试验:患者口服乳糖后,收集呼气样本检测其中氢气的含量。由于肠道细菌发酵未消化的乳糖会产生氢气,氢气经肠道吸收后从呼气中排出,乳糖不耐受患者呼气中氢气含量会明显升高。该方法相对较为准确,且无创,在临床中应用较为广泛。
3.小肠黏膜活检:通过内镜取小肠黏膜组织进行病理检查,直接观察小肠黏膜是否有损伤、乳糖酶分泌细胞的情况等。这是一种有创检查,一般在其他检查不能明确诊断时才会考虑使用,可明确肠道黏膜的病理改变情况,对于一些特殊病因引起的继发性乳糖不耐受的诊断有重要意义。
五、继发性乳糖不耐受的处理原则
1.针对原发病治疗:积极治疗引起继发性乳糖不耐受的原发病是关键。例如,对于感染性肠炎引起的,需要根据病原体选用合适的抗感染药物进行治疗;对于乳糜泻患者,需要避免gluten(麸质)饮食,并可使用一些免疫调节药物等进行治疗;对于炎症性肠病患者,需要根据病情使用氨基水杨酸制剂、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等药物进行治疗。治疗原发病有助于肠道黏膜的修复,从而改善乳糖不耐受的状况。
2.饮食调整
限制乳糖摄入:避免食用含乳糖的食物,如牛奶、母乳、含乳糖的奶制品等。可以选择无乳糖或低乳糖的食品,如经过乳糖酶处理的牛奶、乳糖水解奶粉等。对于婴幼儿患者,需要选择合适的无乳糖或低乳糖配方奶,以保证营养摄入。同时,要注意一些含乳糖的隐形食物,如一些药物制剂、某些加工食品等也可能含有乳糖,需要仔细查看食品标签等进行甄别。
保证营养均衡:虽然限制了乳糖摄入,但需要通过其他途径保证营养的充足。例如,增加富含钙、蛋白质等营养物质的食物摄入,如豆制品、蛋类、鱼类等。对于儿童患者,要确保其能够获得足够的生长发育所需营养,必要时可在医生指导下补充维生素、矿物质等营养素。
3.康复与随访:在治疗过程中,需要定期随访,监测患者的症状改善情况、营养状况等。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调整治疗方案,对于一些因肠道疾病引起的继发性乳糖不耐受患者,需要长期关注肠道功能的恢复情况,逐渐尝试少量添加含乳糖食物,观察患者的耐受情况,以逐步恢复正常饮食。
六、特殊人群的注意事项
1.婴幼儿:婴幼儿是继发性乳糖不耐受的高发人群,由于其生长发育迅速,对营养需求高。在处理上,首先要选用合适的无乳糖或低乳糖配方奶,保证其营养摄入。家长在选择奶粉时要仔细阅读产品说明,确保奶粉符合婴幼儿的营养需求。同时,要注意观察婴幼儿在更换奶粉后的反应,如大便情况、体重增长等。如果出现异常,应及时就医调整喂养方案。此外,婴幼儿肠道功能恢复相对较快,但在康复过程中添加含乳糖食物要格外谨慎,从小量开始逐渐增加,密切观察耐受情况。
2.儿童:儿童患者除了注意饮食调整外,还需要关注其生长发育情况。由于乳糖不耐受可能影响营养吸收导致生长发育迟缓,所以要定期监测身高、体重等生长指标。在饮食方面,要帮助儿童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避免食用含乳糖的零食等。同时,要鼓励儿童多进行户外活动,促进钙等营养物质的吸收利用。对于患有炎症性肠病等慢性疾病导致继发性乳糖不耐受的儿童,要在医生指导下长期管理病情,定期复诊。
3.成人:成人患者在处理继发性乳糖不耐受时,除了遵循一般的处理原则外,要更加注重生活方式的调整。要注意饮食的规律性,避免暴饮暴食,减少含乳糖食物的摄入。同时,要关注自身的营养状况,通过合理搭配饮食来保证营养均衡。如果因腹部手术等原因引起继发性乳糖不耐受,要在康复过程中逐渐适应饮食的变化,可在医生指导下进行一些肠道功能的恢复训练等。对于患有自身免疫性疾病如乳糜泻的成人患者,需要严格遵循无麸质饮食的要求,并且要注意心理调适,因为长期的饮食限制可能会对生活质量产生一定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