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乳糖不耐受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宝宝乳糖不耐受的原因包括先天性乳糖酶缺乏(遗传致自出生肠道乳糖酶缺乏或活性低)、继发性乳糖酶缺乏(感染性因素致肠道损伤影响乳糖酶、疾病因素及重大手术、长期腹泻等致肠道黏膜损伤)、乳糖酶活性随年龄变化(婴儿期后活性渐降,亚洲人群不耐受发生率相对高)。
1.先天性乳糖酶缺乏:这是由于遗传因素导致宝宝自出生时肠道内乳糖酶就缺乏或活性低下。从遗传学角度讲,父母若携带相关基因,可能遗传给宝宝,使得宝宝肠道黏膜刷状缘上的乳糖酶先天性数量不足或功能异常,无法正常分解乳糖,从而引发乳糖不耐受。这种情况在新生儿中相对少见,但一旦存在,宝宝从摄入母乳或配方奶等含乳糖食物时就会出现乳糖不耐受的表现。
2.继发性乳糖酶缺乏
感染性因素:肠道受到病毒(如轮状病毒等)、细菌等感染时,会损伤肠道黏膜,影响乳糖酶的分泌和活性。例如轮状病毒肠炎,病毒侵袭肠道上皮细胞,导致乳糖酶合成减少及活性降低,使得宝宝在感染期间及感染后一段时间内出现乳糖不耐受。一般来说,肠道感染痊愈后,乳糖酶的功能有可能逐渐恢复,但在感染期间需要特别关注宝宝乳糖不耐受相关症状。
疾病因素:一些慢性肠道疾病,如先天性肠道疾病、乳糜泻等,也可能影响乳糖酶的正常功能。乳糜泻是一种由于遗传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引起的自身免疫性疾病,会导致小肠黏膜受损,影响包括乳糖酶在内的多种消化酶的分泌,进而引起乳糖不耐受。这类疾病导致的乳糖不耐受往往需要针对原发疾病进行治疗,同时处理乳糖不耐受的问题。
其他情况:宝宝在经历重大手术、长期腹泻等情况后,肠道黏膜受到一定程度的损伤,也可能出现继发性乳糖酶缺乏,导致乳糖不耐受。比如长期腹泻的宝宝,肠道黏膜反复受到刺激和损伤,影响了乳糖酶的正常功能。
3.乳糖酶活性随年龄变化:宝宝出生时,乳糖酶活性较高,能够较好地消化母乳或配方奶中的乳糖。但随着年龄增长,尤其是在婴儿期过后,肠道内乳糖酶的活性会逐渐下降。不过,这种下降存在个体差异。在一些人群中,乳糖酶活性下降较为明显,就容易出现乳糖不耐受的情况,而另一些人群可能乳糖酶活性下降相对缓慢,耐受能力相对较好。例如,亚洲人群中乳糖不耐受的发生率相对较高,这与乳糖酶活性随年龄下降的特点以及遗传等多种因素相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