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幼儿乳糖不耐受原因症状及治疗
婴幼儿乳糖不耐受有先天性和继发性原因,症状包括消化系统症状及影响生长发育等,治疗可通过饮食调整(母乳喂养儿母亲避高乳糖食物、配方奶喂养儿选低/无乳糖配方奶)、药物辅助及针对原发病治疗,家长需密切关注症状变化,遵循喂养原则,监测生长发育,使用相关产品咨询专业人士。
一、原因
1.先天性乳糖酶缺乏:这是一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疾病,由于婴儿体内编码乳糖酶的基因发生突变,导致从出生开始就缺乏乳糖酶,无法正常消化母乳或配方奶中的乳糖。
2.继发性乳糖酶缺乏:多因各种原因引起肠道黏膜受损,常见于感染性腹泻(如轮状病毒感染等),病毒损伤了小肠黏膜上皮细胞,使得乳糖酶分泌减少或活性降低,一般在原发疾病恢复后,乳糖酶的功能可逐渐恢复,但需要一定时间。此外,一些肠道手术等也可能导致继发性乳糖酶缺乏。
二、症状
1.消化系统症状:主要表现为腹泻,大便多为黄色或青绿色稀糊便,或呈蛋花汤样,每天数次至十余次不等,可能伴有泡沫。同时还可能出现腹胀、腹痛,婴儿可能会有哭闹不安的表现。
2.其他症状:由于乳糖不耐受导致营养物质吸收不良,长期可能会影响婴儿的生长发育,出现体重增长缓慢等情况。部分婴儿还可能伴有呕吐等症状。
三、治疗
1.饮食调整
母乳喂养儿:如果婴儿是母乳喂养且存在乳糖不耐受,母亲需要注意避免摄入高乳糖的食物,如奶制品等,以减少母乳中乳糖的含量。
配方奶喂养儿:可以选择低乳糖或无乳糖的配方奶,这种配方奶中的乳糖被部分或全部替代,能满足婴儿的营养需求,同时避免乳糖不耐受相关症状的发生。
2.药物辅助:可使用乳糖酶制剂,帮助婴儿消化乳糖,但需注意选择合适的产品,并按照产品说明等合理使用,但要避免低龄儿童不合理使用药物。
3.针对原发病治疗:如果是因感染等引起的继发性乳糖酶缺乏,需要积极治疗原发疾病,随着原发疾病的好转,乳糖酶缺乏的情况也会逐渐改善。
四、特殊人群提示
对于婴幼儿乳糖不耐受的情况,家长要密切关注婴儿的症状变化。在喂养过程中要严格遵循儿科安全护理原则,选择合适的喂养方式和食物。对于母乳喂养的婴儿,母亲要注意自身饮食对母乳的影响;对于配方奶喂养的婴儿,要正确选择低乳糖或无乳糖配方奶。同时,要定期监测婴儿的生长发育情况,如体重、身高增长等,若发现异常需及时就医。在使用任何药物或特殊喂养产品时,要咨询医生或专业的儿科营养师,确保符合婴儿的健康需求,避免因不当处理影响婴儿的健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