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会出现乳糖不耐受呢
乳糖不耐受的发生受多种因素影响,包括乳糖酶缺乏(有先天性和后天性之分,后天性与肠道疾病、年龄增长致酶活性下降等有关)、种族差异(不同种族发生率不同与进化等因素有关)、疾病状态(如乳糜泻、炎症性肠病等影响乳糖酶分泌或功能)、生活方式(长期低乳糖饮食致酶表达下降、突然大量摄入含乳糖食物等引发)。
一、乳糖酶缺乏是主要原因
人体消化乳糖需要乳糖酶的参与,乳糖酶能够将乳糖分解为葡萄糖和半乳糖以便吸收。当体内乳糖酶缺乏时,乳糖就无法被充分消化吸收,进而在肠道内被肠道细菌发酵,产生气体等物质,引起腹胀、腹泻等乳糖不耐受的症状。乳糖酶缺乏有先天性和后天性之分,先天性乳糖酶缺乏是由于遗传因素导致婴儿出生时就缺乏乳糖酶;后天性乳糖酶缺乏较为常见,多种因素可引起,比如一些肠道疾病,像胃肠炎可能会损伤肠道黏膜,影响乳糖酶的分泌;随着年龄增长,尤其是成年人,肠道内乳糖酶活性会逐渐下降,这也是很多成年人容易出现乳糖不耐受的原因之一,不同年龄阶段的人群,由于生理发育等因素的差异,乳糖酶的状况不同,进而影响乳糖的消化。
二、种族差异的影响
不同种族人群中乳糖酶缺乏的发生率有所不同。例如,高加索人种中乳糖酶缺乏的发生率相对较低,而亚洲、非洲等人种中乳糖酶缺乏的发生率较高。这与不同种族的进化过程有关,在长期的进化中,不同地区人群的饮食结构等因素影响了乳糖酶基因的表达情况,不同种族因遗传背景等差异,乳糖酶的状态存在不同,从而导致在面对乳糖时,发生乳糖不耐受的概率不一样。
三、疾病状态的影响
某些疾病会影响乳糖酶的分泌或功能,从而引发乳糖不耐受。比如乳糜泻,患者的肠道绒毛受损,会影响包括乳糖酶在内的多种消化酶的分泌和功能,导致乳糖不能正常消化;炎症性肠病,如克罗恩病,也可能累及肠道黏膜,影响乳糖酶的产生和作用,使得乳糖在肠道内堆积引发乳糖不耐受相关症状。不同疾病对肠道黏膜等的损伤机制不同,进而对乳糖酶的影响各异,不同患病状态下,身体消化乳糖的能力受到不同程度的干扰,容易出现乳糖不耐受表现。
四、生活方式的影响
一些生活方式因素也可能与乳糖不耐受的发生相关。比如长期低乳糖饮食的人群,肠道内乳糖酶的表达可能会进一步下降,因为身体接收到的乳糖刺激减少,就会减少乳糖酶的合成;而如果突然大量摄入含乳糖的食物,也可能超出自身乳糖酶的消化能力,引发乳糖不耐受症状。不同的生活方式,如饮食模式的改变等,会影响身体对乳糖酶的需求和自身的调节,从而影响乳糖的消化情况,进而与乳糖不耐受的发生有联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