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性早搏中医从病因病机和辨证分型两方面解释,病因病机包括情志失调致气机紊乱、饮食不节伤脾胃生痰湿、体质虚弱致心失滋养、劳逸失度影响气血阴阳平衡;辨证分型有心虚胆怯型以镇惊定志养心安神治、心脾两虚型用补血养心益气安神法、阴虚火旺型用滋阴降火养心安神则、气阴两虚型宜益气养阴养心安神、痰浊阻滞型以理气化痰宁心安神法、血瘀气滞型采用活血化瘀理气通络法。
情志失调:长期的忧思恼怒等情志不遂,会影响肝脏的疏泄功能。肝主疏泄,若肝气郁结,气郁化火,火扰心神,可导致心神不宁,引发房性早搏。从中医理论角度,《黄帝内经》中有“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的论述,长期情志不舒会打破气机的正常运行,进而影响心脏的气血阴阳平衡。例如,长期处于高压工作环境的人群,情志失调的情况较为常见,更容易出现房性早搏相关的病理改变。
饮食不节:过食辛辣肥甘厚味之品,会损伤脾胃,导致脾胃运化失常,内生痰湿。痰湿阻滞经络,气血运行不畅,心脉受阻,也可引发房性早搏。《素问·痹论》提到“饮食自倍,肠胃乃伤”,说明饮食不节会损伤脾胃功能。比如,经常大量摄入油腻食物的人群,脾胃运化负担加重,容易产生痰湿,进而影响心脏的气血供应,增加房性早搏的发生风险。
体质因素:先天禀赋不足或后天调养不当导致的体质虚弱,如气阴两虚等情况。气阴两虚则心脏失于滋养,心神失养,可出现心悸等类似房性早搏的症状。不同体质的人群对疾病的易感性不同,比如素体阴虚之人,阴液不足不能上济于心,就容易出现心神不安的情况,从而引发房性早搏。老年人由于机体功能衰退,体质多趋于虚弱,气阴不足等情况较为常见,相对更容易发生房性早搏。
劳逸失度:过度劳累会耗伤正气,过度安逸则会导致气血运行不畅。无论是劳神过度还是劳力过度,都会影响人体的气血阴阳平衡,进而影响心脏的正常功能,引发房性早搏。例如,长期从事高强度脑力劳动的人群,劳神过度易耗伤心血,导致心失所养;而长期缺乏运动的人群,气血运行不畅,也容易出现心脏功能的异常,增加房性早搏的发生几率。
辨证分型方面
心虚胆怯型:主要表现为心悸不宁,善惊易恐,坐卧不安,少寐多梦等。舌淡红,苔薄白,脉弦细。其病机是心气不足,胆气怯弱,心神失养。治疗常以镇惊定志、养心安神为法,方用安神定志丸加减。
心脾两虚型:心悸气短,头晕目眩,失眠健忘,面色无华,倦怠乏力,纳呆食少等。舌淡红,脉细弱。病机为心血不足,脾气虚弱,心失所养。治疗多采用补血养心、益气安神之法,方用归脾汤加减。
阴虚火旺型:心悸易惊,心烦失眠,五心烦热,口干,盗汗,思虑劳心则症状加重,伴有耳鸣,腰酸。舌红少津,苔少或无,脉细数。病机是肝肾阴虚,水不济火,心火内动,扰动心神。治疗以滋阴降火、养心安神为治则,方用黄连阿胶汤合朱砂安神丸加减。
气阴两虚型:心悸气短,动则尤甚,神疲乏力,自汗,面色晄白,或有面色潮红,头晕目眩,失眠多梦。舌淡红,少苔,脉细数或结代。病机为气阴两虚,心脉失养。治疗宜益气养阴、养心安神,方用生脉散合人参养荣汤加减。
痰浊阻滞型:心悸,胸闷痞满,痰多,食少腹胀,恶心呕吐,舌苔白腻,脉滑。病机是痰浊停聚,阻碍气机,心脉不畅。治疗以理气化痰、宁心安神为法,方用导痰汤加减。
血瘀气滞型:心悸不安,胸闷不舒,心痛时作,痛如针刺,唇甲青紫,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脉涩或结或代。病机为气滞血瘀,心脉瘀阻。治疗采用活血化瘀、理气通络之法,方用血府逐瘀汤加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