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乳糖不耐受
乳糖不耐受是因乳糖酶分泌不足或活性降低致乳糖消化吸收障碍引发非感染性腹泻,发病机制是未消化乳糖进大肠被细菌发酵致肠道渗透压增高、运动加快而出现症状,分原发性(因基因突变致乳糖酶活性随年龄增长下降)和继发性(由小肠黏膜损伤致乳糖酶分泌减少或活性受抑),临床表现为摄入含乳糖食物后出现腹胀、腹痛、腹泻等,诊断方法有氢呼气试验、乳糖耐量试验、粪便酸性检测,特殊人群中婴幼儿要合理喂养,老年人易出现需注意饮食,肠道疾病人群要调整乳糖摄入。
一、发病机制
人体摄入乳糖后,乳糖需在小肠乳糖酶的作用下分解为葡萄糖和半乳糖才能被吸收。乳糖不耐受者因乳糖酶缺乏或活性不足,摄入的乳糖不能在小肠充分消化,未被消化的乳糖进入大肠,被肠道细菌发酵分解,产生乳酸、氢气等,引起肠道渗透压增高,出现腹胀、腹痛,同时细菌发酵还会导致肠道运动加快,从而引发腹泻等一系列症状。
二、常见类型
1.原发性乳糖不耐受:是由于人类基因突变,导致乳糖酶活性随年龄增长而逐渐下降引起的。新生儿乳糖酶活性较高,能很好地消化母乳或牛乳中的乳糖,但随着年龄增长,约有70%的成人乳糖酶活性不同程度地降低,其中亚洲人群发生率较高,且随年龄增长有上升趋势,这与遗传因素密切相关,不同种族、民族间存在差异。
2.继发性乳糖不耐受:多由各种原因损伤小肠黏膜,影响乳糖酶的分泌导致,例如感染性腹泻(如轮状病毒肠炎等)、炎症性肠病(如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病)、小肠手术等情况,使小肠黏膜受损,乳糖酶分泌减少或活性受抑,从而出现乳糖不耐受症状,其发生与原发疾病的病程、严重程度等相关。
三、临床表现
主要表现为摄入含乳糖的食物后数分钟至数小时出现症状,常见症状有腹胀、肠鸣音亢进、腹痛、腹泻等,粪便多为黄色稀便,可伴有泡沫。不同个体症状严重程度不一,婴幼儿患者可能还会出现哭闹不安等表现,长期乳糖不耐受可能影响营养物质吸收,导致营养不良、生长发育迟缓等情况,尤其在儿童群体中需关注对生长发育的影响,年龄较小的儿童因消化系统发育不完善,受影响更为明显。
四、诊断方法
1.氢呼气试验:受试者口服一定量的乳糖后,检测呼气中氢气的浓度变化。乳糖不耐受者由于未消化的乳糖在肠道被细菌发酵产生氢气,呼气中氢气浓度会升高,通过检测可辅助诊断,但该方法受多种因素影响,如近期使用抗生素等可能干扰结果。
2.乳糖耐量试验:检测空腹血糖及饮用一定量乳糖溶液后不同时间的血糖变化。乳糖不耐受者饮用乳糖溶液后血糖上升不明显,因为乳糖不能正常消化吸收,导致血糖升高幅度低,但该试验操作相对繁琐,且有一定假阳性或假阴性可能。
3.粪便酸性检测:检测粪便的pH值等酸性指标,乳糖不耐受者因肠道内乳糖发酵产生酸性物质,粪便pH值降低,可作为辅助诊断依据,但单独此项检测不够精准。
五、特殊人群情况
1.婴幼儿:婴幼儿自身乳糖酶活性随年龄变化,新生儿乳糖酶活性较高,随着月龄增长可能出现生理性乳糖酶活性下降情况,若出现乳糖不耐受相关症状,需注意合理喂养,可选择低乳糖或无乳糖配方奶等,避免因腹泻等影响营养摄入导致生长发育受影响,同时要密切观察粪便性状等变化。
2.老年人:老年人乳糖酶活性本身可能较低,更容易出现乳糖不耐受,在饮食中需注意避免过多摄入含乳糖的食物,如牛奶等,若因疾病导致继发性乳糖不耐受,需同时积极治疗原发疾病,在营养支持方面要注意补充其他替代营养物质,保证营养均衡。
3.患有肠道疾病人群:如本身有肠道感染、炎症性肠病等患者,更容易出现继发性乳糖不耐受,在治疗原发疾病的同时,要调整饮食中乳糖的摄入情况,根据自身耐受程度选择合适的饮食方案,以减少肠道不适症状的发生,促进肠道黏膜修复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