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儿乳糖不耐受是怎么回事
婴儿乳糖不耐受是因体内缺乏足够乳糖酶致无法完全消化母乳或配方奶中乳糖,引发消化道等症状,发病机制分先天性和继发性,临床表现有消化道及其他症状,诊断靠临床症状评估等方法,治疗需饮食调整和对症支持,家长要密切观察婴儿症状变化,严格遵医嘱选择喂养方式和产品,注意婴儿腹部保暖。
发病机制
1.乳糖酶缺乏原因
先天性乳糖酶缺乏:这是一种罕见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由于婴儿基因缺陷导致肠道中乳糖酶先天性缺乏,从出生后就会出现乳糖不耐受症状,这种情况在婴儿中的发生率极低。
继发性乳糖酶缺乏:更为常见,多由各种原因引起肠道黏膜损伤,影响乳糖酶的分泌和活性。例如婴儿感染轮状病毒等肠道病毒后,病毒会损伤小肠绒毛上的乳糖酶分泌细胞,导致乳糖酶暂时性缺乏;一些肠道手术等也可能导致继发性乳糖酶缺乏。
2.不耐受后的病理过程:当婴儿摄入含乳糖的母乳或配方奶后,未被消化的乳糖进入结肠,被肠道细菌发酵分解,产生大量气体(如氢气、二氧化碳等),同时使结肠渗透压增高,引起腹胀、腹泻等症状,而发酵产生的酸性物质会刺激肠道,进一步加重腹泻等不适。
临床表现
1.消化道症状
腹泻:大便次数增多,一般每日数次至十余次,大便多为黄色或青绿色稀糊便,或呈蛋花汤样,泡沫多,有酸臭味。例如母乳喂养的婴儿可能每天腹泻数次,大便性状改变明显。
腹胀:婴儿腹部膨隆,用手轻轻叩击有鼓音,这是由于肠道内气体积聚导致。
腹痛:婴儿可能会出现阵发性哭闹,尤其是在吃奶后,这是因为肠道内气体过多、渗透压改变等刺激肠道引起痉挛性疼痛。
2.其他表现:严重乳糖不耐受的婴儿可能会出现呕吐、拒食等情况,长期腹泻还可能影响婴儿的生长发育,导致体重增长缓慢等。
诊断方法
1.临床症状评估:根据婴儿出现的典型消化道症状,如腹泻、腹胀等,结合喂养情况进行初步判断。
2.氢呼气试验:让婴儿口服一定量的乳糖,然后检测呼气中的氢含量。如果乳糖在肠道内被细菌发酵产生氢气,呼气中氢含量升高,提示乳糖不耐受。这种方法相对无创,适用于较大婴儿。
3.大便酸性测定:检测大便的酸碱度,乳糖不耐受时大便呈酸性,pH值多在5.5-6.5之间,因为未消化的乳糖在肠道发酵产生酸性物质。
4.乳糖耐量试验:口服一定量的乳糖溶液后,检测血糖变化。正常情况下,乳糖被消化吸收后血糖会升高,而乳糖不耐受婴儿血糖升高不明显,但该试验可能会引起婴儿不适,临床应用相对较少。
治疗与管理
1.饮食调整
母乳喂养婴儿:如果婴儿乳糖不耐受症状较轻,可以继续母乳喂养,但母亲需要适当控制自己的饮食,减少高乳糖食物的摄入,如牛奶、奶酪等,因为母亲摄入的乳糖也可能通过母乳传递给婴儿。同时,可以在医生指导下给婴儿补充乳糖酶制剂,帮助消化母乳中的乳糖。
配方奶喂养婴儿:可以更换为无乳糖或低乳糖配方奶。无乳糖配方奶是将乳糖用其他碳水化合物替代,低乳糖配方奶则是降低了乳糖含量,能满足婴儿的营养需求,同时避免乳糖不耐受症状的发生。
2.对症支持:对于腹泻严重的婴儿,要注意补充水分和电解质,防止脱水和电解质紊乱。可以口服补液盐,按照说明书的方法给婴儿服用,以纠正腹泻引起的水分和电解质丢失。
特殊人群(婴儿)的温馨提示
婴儿是特殊人群,在应对乳糖不耐受时需要特别注意。首先,家长要密切观察婴儿的症状变化,包括腹泻次数、精神状态、体重增长等情况。如果婴儿出现精神萎靡、尿量明显减少等脱水表现,应及时就医。在选择喂养方式和喂养产品时,要严格遵循医生的建议,确保婴儿摄入足够的营养同时避免乳糖不耐受症状加重。对于补充乳糖酶制剂的婴儿,要按照正确的方法使用,但要注意不同乳糖酶制剂的适用年龄等特点,确保安全使用。同时,要注意婴儿的腹部保暖,因为腹部受凉可能会加重乳糖不耐受引起的肠道不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