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乳乳糖不耐受怎么办
母乳乳糖不耐受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原发性因婴儿乳糖酶先天性缺乏或活性不足且与遗传有关,新生儿易出现;继发性由肠道黏膜损伤致乳糖酶暂时性缺乏,有肠道感染病史等易引发。非药物干预可更换无乳糖或低乳糖奶粉并逐渐过渡,也可添加合适乳糖酶并注意使用事项。需密切观察婴儿消化道症状、生长发育情况,婴儿要定期儿保检查监测长期健康。
一、明确母乳乳糖不耐受的类型及原因
(一)原发性母乳乳糖不耐受
1.原因:因婴儿体内乳糖酶先天性缺乏或活性不足所致,这与遗传因素有关,从出生后即可出现症状,由于乳糖酶是人体肠道内的一种酶,基因决定了其合成量及活性,若相关基因异常就会导致乳糖酶缺乏。
2.年龄因素影响:主要发生在婴儿群体,新生儿胃肠道发育尚不完善,尤其是乳糖酶的发育相对滞后,若为母乳喂养,就容易出现原发性母乳乳糖不耐受。
(二)继发性母乳乳糖不耐受
1.原因:多由各种原因引起肠道黏膜损伤,导致乳糖酶暂时性缺乏而出现,例如婴儿患感染性腹泻时,病原体侵袭肠道,损伤了肠黏膜,使乳糖酶的分泌和活性受到影响,进而出现乳糖不耐受;或者是婴儿有先天性肠道疾病等情况,也可能引发继发性母乳乳糖不耐受。
2.生活方式及病史影响:若婴儿有肠道感染病史,就增加了患继发性母乳乳糖不耐受的风险;在生活方式方面,若婴儿感染了轮状病毒等病原体引发腹泻,就可能导致继发性母乳乳糖不耐受。
二、非药物干预措施
(一)更换奶粉
1.选择无乳糖或低乳糖奶粉:对于母乳乳糖不耐受的婴儿,可选用市售的无乳糖奶粉,这种奶粉中的乳糖已被分解或去除,婴儿食用后可避免乳糖在肠道内不能被正常消化吸收而引发的一系列不适症状。无乳糖奶粉中的营养成分能满足婴儿生长发育的需求,其成分是经过科学调配的,含有婴儿所需的蛋白质、脂肪、维生素、矿物质等。
2.特殊人群(婴儿)注意事项:在更换奶粉时,要注意逐渐过渡,让婴儿的肠道有一个适应过程,一般可采用新旧奶粉混合喂养的方式,先少量添加无乳糖奶粉,然后逐渐增加比例,直到完全替代母乳。这是因为婴儿的肠道菌群等还在逐渐适应变化,突然完全更换奶粉可能会引起肠道功能紊乱,如腹泻加重等情况。
(二)添加乳糖酶
1.选择合适的乳糖酶:市场上有多种乳糖酶可供选择,应选择经过临床验证、安全性高的乳糖酶产品。乳糖酶可以补充婴儿体内缺乏的乳糖酶,帮助消化母乳中的乳糖。例如一些经过科学研究表明能有效分解乳糖的乳糖酶制剂。
2.特殊人群(婴儿)注意事项:在给婴儿添加乳糖酶时,要注意按照产品说明书的要求使用,确保乳糖酶的活性能够在婴儿肠道内发挥作用。同时,要注意乳糖酶的保存条件,避免因保存不当而影响其效果。并且要密切观察婴儿食用后的反应,如是否仍有腹泻、腹胀等不适症状,如果症状没有改善或加重,应及时就医调整方案。
三、密切观察与健康监测
(一)观察婴儿症状
1.关注消化道症状:密切观察婴儿是否仍有腹泻、腹胀、肠鸣音亢进等症状。一般来说,正常母乳喂养的婴儿大便通常是金黄色、糊状的,而母乳乳糖不耐受的婴儿可能会出现大便次数增多,呈稀水样或蛋花汤样,伴有腹胀、肚子咕噜咕噜响等情况。如果这些症状持续不缓解或加重,需要及时采取措施。
2.观察生长发育情况:要关注婴儿的体重增长、身高增长等生长发育指标。因为母乳乳糖不耐受如果没有得到有效处理,可能会影响婴儿的营养吸收,进而影响生长发育。如果婴儿体重增长缓慢或不增长,身高增长也落后于同龄婴儿,需要考虑是否母乳乳糖不耐受的情况没有得到良好控制,及时调整喂养方案。
(二)特殊人群(婴儿)的长期健康监测
对于婴儿来说,要定期进行儿保检查,通过儿保检查中的各项指标评估,如体重、身高、头围等生长发育指标,以及血常规等相关检查,了解婴儿的营养状况和健康状况。如果发现有异常情况,要及时分析原因并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确保婴儿能够健康成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