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什么叫乳糖不耐受
乳糖不耐受是人体因缺乏足够乳糖酶无法完全消化分解乳糖,出现消化道不适等症状的现象,其发病机制包括先天性、继发性、成人型乳糖酶缺乏,临床表现有消化道及其他症状,诊断方法有氢呼气试验等,应对措施有饮食调整和谨慎药物辅助,特殊人群宝宝有相应注意事项。
一、乳糖不耐受的定义
乳糖不耐受是指人体缺乏足够的乳糖酶,无法完全消化分解乳糖,进而在摄入含乳糖的食物后出现一系列消化道不适症状的现象。乳糖是奶类中含有的一种糖分,乳糖酶能够将乳糖分解为葡萄糖和半乳糖以便被人体吸收利用。
二、发病机制
1.乳糖酶缺乏原因
先天性乳糖酶缺乏:这是一种罕见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由于基因缺陷导致婴儿自出生时肠道内就缺乏乳糖酶,极为少见。
继发性乳糖酶缺乏:多因各种原因损伤了小肠黏膜上皮细胞,常见于感染性腹泻(如轮状病毒肠炎等)、营养不良等情况,使得乳糖酶的分泌减少或活性降低,一般在原发病得到有效治疗后,乳糖酶的功能有可能逐渐恢复。
成人型乳糖酶缺乏:最为常见,随着年龄增长,人体乳糖酶的活性会逐渐下降,这与基因的表达调控有关,亚洲等黄种人群中成人型乳糖酶缺乏的发生率相对较高。
2.摄入乳糖后的反应:当摄入含乳糖的食物后,未被消化的乳糖进入结肠,被肠道细菌发酵分解,产生大量气体(如氢气、二氧化碳等),同时导致肠道渗透压增高,引起腹胀、腹泻等症状,还可能出现肠鸣音亢进等表现。
三、临床表现
1.消化道症状
腹泻:大便多为黄色或青绿色稀糊便,或呈蛋花汤样,每天数次至十余次不等,粪便中常含有泡沫。
腹胀:肠道内气体积聚导致腹部膨隆,宝宝可能会出现不安、哭闹等表现。
腹痛:部分宝宝会有不同程度的腹痛,表现为阵发性的腹部不适,小婴儿可能会通过哭闹来表达。
2.其他表现:严重乳糖不耐受的宝宝可能会因为腹泻丢失过多水分和电解质,出现脱水、精神萎靡、尿量减少等情况,长期乳糖不耐受还可能影响营养物质的吸收,导致体重增长缓慢等问题。
四、诊断方法
1.氢呼气试验:让宝宝口服一定量的乳糖溶液后,检测呼气中的氢含量。由于未被消化的乳糖在肠道被细菌发酵产生氢气,氢气经肠道吸收后从呼气排出,若呼气中氢含量升高则提示乳糖不耐受。
2.乳糖耐量试验:检测宝宝饮用一定量含乳糖的溶液前后的血糖变化。正常情况下,乳糖被消化吸收后血糖会升高,而乳糖不耐受时血糖升高不明显或升高幅度很小。
3.粪便酸度检测:乳糖不耐受时,未消化的乳糖在肠道被发酵产生酸性物质,使粪便pH降低,通过检测粪便pH可辅助判断是否存在乳糖不耐受。
五、应对措施
1.饮食调整
选择无乳糖或低乳糖食品:可以给宝宝食用无乳糖奶粉,这种奶粉中的乳糖已被分解;或者选择发酵乳,如酸奶,其中部分乳糖已被乳酸菌分解,宝宝相对更容易消化吸收。
少量多次摄入含乳糖食物:对于仍想尝试部分含乳糖食物的宝宝,可以采取少量多次的方式,让肠道有一个逐渐适应的过程,但要密切观察宝宝食用后的反应。
2.药物辅助(谨慎使用):目前有一些外源性乳糖酶制剂,但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因为不同宝宝对乳糖酶制剂的反应可能存在差异,而且要注意制剂的质量和使用方法等。
六、特殊人群(宝宝)注意事项
1.婴儿期:婴儿主要的营养来源是母乳或配方奶,若婴儿是乳糖不耐受,母乳喂养的妈妈要注意控制自己的乳糖摄入,同时可以在医生指导下给婴儿补充合适的乳糖酶制剂;配方奶喂养的婴儿则直接更换为无乳糖配方奶。要密切关注婴儿的体重增长、精神状态和大便情况,确保婴儿营养摄入充足且消化吸收正常。
2.添加辅食后:随着宝宝添加辅食,要注意辅食中乳糖的含量,避免给宝宝食用含有大量乳糖的食物,如普通的含乳糖饼干等。同时,继续观察宝宝在食用不同食物后的反应,根据反应及时调整饮食结构。
3.疾病影响:当宝宝患有感染性腹泻等可能导致继发性乳糖不耐受的疾病时,除了积极治疗原发病外,要更加关注宝宝的乳糖摄入情况,必要时调整饮食以减轻肠道消化负担,促进肠道功能恢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