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儿乳糖不耐受
婴儿乳糖不耐受是因体内乳糖酶缺乏致乳糖消化吸收障碍引发一系列症状,可通过氢呼气试验、尿半乳糖检测、乳糖耐量试验检测,处理方式包括饮食调整(母乳喂养儿母亲避高乳糖食物、加乳糖酶制剂,配方奶喂养儿换低/无乳糖配方奶)和对症支持(补水电解质、用肠道黏膜保护剂),还需注意婴儿年龄、生活方式、病史等因素来保障其健康成长。
一、婴儿乳糖不耐受的定义
婴儿乳糖不耐受是指婴儿体内乳糖酶缺乏,导致乳糖消化吸收障碍,进而引起一系列消化道及其他相关症状的病症。乳糖是母乳和配方奶中的主要糖类,乳糖酶可将乳糖分解为葡萄糖和半乳糖以便吸收,乳糖酶缺乏时,乳糖在肠道内被肠道细菌发酵,产生气体并刺激肠道,引发不适。
二、婴儿乳糖不耐受的症状表现
1.消化道症状
腹泻:大便多为黄色或青绿色稀糊便,或呈蛋花汤样,每天数次至十数次不等。这是因为未被消化的乳糖使肠道渗透压增高,导致水分进入肠道引起腹泻。例如,有研究表明,约60%的乳糖不耐受婴儿会出现每日数次的腹泻症状。
腹胀:肠道内气体积聚可导致腹部膨隆,婴儿可能会有不安、哭闹等表现。气体产生与乳糖在肠道内被细菌发酵有关。
腹痛:婴儿可能会出现肠痉挛性疼痛,表现为突然哭闹不止,可能与肠道蠕动异常及气体刺激有关。
2.其他症状
呕吐:部分婴儿可能伴有呕吐症状,与肠道不适引起的胃肠功能紊乱有关。
生长发育影响:长期严重乳糖不耐受可能影响婴儿的营养吸收,导致体重增长缓慢等情况,因为乳糖是婴儿重要的能量来源之一,不能有效吸收会影响营养摄入。
三、婴儿乳糖不耐受的检测方法
1.氢呼气试验
原理:当乳糖进入肠道后,若乳糖酶缺乏,未消化的乳糖在结肠被细菌分解产生氢气,氢气经肠道吸收后从呼气中排出,通过检测呼气中氢气浓度可判断乳糖不耐受情况。
适用人群:适用于各年龄段婴儿,但对于小婴儿操作时需注意安全和配合度。
2.尿半乳糖检测
原理:摄入的乳糖被分解为半乳糖后被吸收,未被吸收的乳糖在肠道被细菌代谢,尿半乳糖检测可反映乳糖的消化吸收情况。若尿半乳糖浓度降低,提示乳糖不耐受。
优势:相对无创,可用于婴儿乳糖不耐受的筛查。
3.乳糖耐量试验
方法:口服一定量乳糖后,定期检测血糖变化。正常情况下,乳糖消化吸收后血糖会升高,乳糖不耐受时血糖升高不明显或升高幅度低。
局限性:操作相对复杂,且受婴儿配合度等因素影响。
四、婴儿乳糖不耐受的处理方式
1.饮食调整
母乳喂养儿:可继续母乳喂养,但母亲需注意避免摄入高乳糖食物,如大量奶制品等,以减少婴儿摄入的乳糖量。同时,可添加乳糖酶制剂,乳糖酶可分解母乳中的乳糖,帮助婴儿消化吸收。例如,有研究显示,补充乳糖酶后约70%的乳糖不耐受婴儿腹泻等症状可得到改善。
配方奶喂养儿:可选择低乳糖或无乳糖配方奶。低乳糖配方奶是将部分乳糖替换为葡萄糖聚合物等,无乳糖配方奶则不含乳糖,能避免乳糖引起的不耐受症状。一般更换为低乳糖或无乳糖配方奶后,婴儿症状可在1-2天内有所改善。
2.对症支持
补充水分和电解质:由于腹泻等症状可能导致婴儿脱水和电解质紊乱,需及时补充口服补液盐,以维持婴儿体内水、电解质平衡。口服补液盐应按照说明书正确配制和服用,小婴儿服用时需少量多次给予,避免一次服用过多引起呕吐。
保护肠道黏膜:可在医生指导下使用一些肠道黏膜保护剂,如蒙脱石散等,帮助修复肠道黏膜,减轻腹泻症状。但需注意药物的使用剂量和方法,根据婴儿年龄和体重合理应用。
五、不同人群(婴儿)的注意事项
1.年龄因素
新生儿和小婴儿由于消化系统发育尚未完善,乳糖不耐受的发生率相对较高。在护理过程中要密切观察大便情况、精神状态等。对于新生儿,若出现疑似乳糖不耐受症状,应及时就医进行相关检测。
随着婴儿月龄增长,部分婴儿乳糖酶活性可能会逐渐恢复,但仍有部分婴儿会持续存在乳糖不耐受情况,需持续关注并根据情况调整喂养方式。
2.生活方式相关
婴儿的喂养环境应保持清洁卫生,避免因肠道感染等因素加重乳糖不耐受症状。同时,喂养过程中要注意奶具的消毒,防止细菌感染引起肠道功能紊乱。
注意保暖,尤其是腹部保暖,因为腹部着凉可能会影响肠道蠕动和消化功能,加重乳糖不耐受相关的消化道症状。
3.病史相关
对于有先天性乳糖酶缺乏家族史的婴儿,出生后应密切观察其喂养后的反应,尽早发现乳糖不耐受情况并进行干预。
若婴儿曾有肠道感染病史,在感染恢复后仍出现乳糖不耐受相关症状,要考虑肠道感染对乳糖酶产生的暂时性或永久性影响,进一步评估并调整喂养方案。
总之,婴儿乳糖不耐受需要通过多种检测方法明确诊断,然后根据具体情况进行饮食调整和对症支持等处理,同时充分考虑婴儿的年龄、生活方式和病史等因素,采取合适的护理和干预措施,以保障婴儿的健康成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