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水栓塞抢救流程
羊水栓塞抢救需立即启动多学科急救团队,改善低氧血症,包括保持呼吸道通畅、监测氧合指标;进行循环支持,如补充血容量、应用血管活性药物和心脏支持;抗过敏治疗用大剂量糖皮质激素;防治DIC,早期抗凝并补充凝血因子;产科根据分娩情况处理,未分娩尽快结束,产后出血难控时考虑子宫切除;多脏器功能监测与支持,包括肾功能、神经系统、肝功能等;持续监测病情并记录,对特殊人群如高龄产妇、有基础疾病产妇加强护理。
1.立即启动急救团队:一旦怀疑羊水栓塞,立即呼叫多学科急救团队,包括产科、麻醉科、重症医学科等相关人员迅速到场,确保有足够的人力参与抢救。
年龄因素:不同年龄段产妇发生羊水栓塞的机制类似,但老年产妇可能合并基础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等,会影响抢救的耐受性和预后,需更加密切监测其重要脏器功能。
性别因素:仅见于女性,主要与妊娠生理状态相关。
生活方式:既往有特殊生活方式如吸烟等可能影响产妇全身状况,但在抢救当下主要聚焦于当前的急救措施。
病史:有前置胎盘、胎盘早剥等病史的产妇发生羊水栓塞的风险相对较高,在抢救时需结合既往病史调整抢救方案。
2.改善低氧血症:
保持呼吸道通畅:立即行气管插管,进行正压通气给氧,必要时采用体外膜肺氧合(ECMO)等高级生命支持手段以迅速纠正低氧状态。
氧合指标监测:密切监测血氧饱和度等指标,确保血氧饱和度维持在95%以上,通过持续监测及时调整通气参数。
3.循环支持:
补充血容量:快速输入晶体液、胶体液补充血容量,纠正过敏性休克及血容量不足。根据中心静脉压等指标调整补液速度和补液量。
血管活性药物应用:使用血管活性药物维持血压,如多巴胺等,根据血压情况调整药物剂量,维持收缩压在90mmHg以上。
心脏支持:若出现心功能不全表现,使用强心药物如多巴酚丁胺等,同时监测心电图等心脏指标。
4.抗过敏治疗:立即静脉注射大剂量糖皮质激素,如甲泼尼龙,以抗过敏、解痉,稳定溶酶体,保护细胞。
5.防治DIC(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抗凝治疗:早期使用肝素等抗凝药物,但需密切监测凝血功能。
补充凝血因子:输入新鲜冰冻血浆、血小板等补充凝血因子,纠正凝血功能紊乱。
6.产科处理:
分娩处理:若产妇未分娩,在改善一般状况后尽快结束分娩,可根据具体情况选择阴道助产或剖宫产等方式。
子宫处理:若发生难以控制的产后出血,在凝血功能纠正的同时考虑子宫切除等手术处理以挽救生命。
7.多脏器功能监测与支持:
肾功能监测:留置导尿管,监测尿量、尿比重等,若出现肾功能不全,给予利尿剂等治疗,必要时行血液净化治疗。
神经系统监测:密切观察产妇意识、瞳孔等变化,预防脑水肿等神经系统并发症,必要时使用脱水剂等。
肝功能监测:监测肝功能指标,给予保肝等对症支持治疗。
8.病情观察与记录:
持续监测生命体征、出入量等各项指标,详细记录病情变化及抢救措施的实施情况,为后续治疗提供依据。
特殊人群温馨提示:对于高龄产妇,因其身体各脏器功能相对较弱,在抢救过程中要更加精细地监测各脏器功能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加强营养支持等综合护理;对于有基础疾病的产妇,要充分考虑基础疾病对抢救药物等的影响,避免因基础疾病导致抢救风险进一步增加,护理过程中要注重基础疾病相关并发症的预防和护理。



